Powered By Blogger

2022年4月26日

聲生不息


 

由湖南電視台和香港無線聯合製作,以港樂為主軸的音樂節目「聲生不息」前晚首播了,「聲」與「生」普通話發音都是 Sheng,義意非常明白,就是希望港樂生生不息,據說,節目是慶祝香港回歸25周年及無線電視台55周年的獻禮,因為有這個特別意義,所以節目得到了國家電視局和中聯辦的指導,我觀看了,覺得非常精彩,欣賞價值極高,兩地老中青歌手都有很高水準的演出,極盡視聽之娛,也引起了我不少的回憶。 

興起於七十年代,光大於八九十年代的香港流行曲,是我們時代的回響,是不可或缺的精神支柱,是不可忘遺的集體回憶,KM恭逢其盛,聽過唱過一支支金曲,抒發了對河山縈懷的家國情感、體味了獅子山下同舟共濟的精神、感悟了受侮傷痛的歷史一頁、認識了武林世界的俠之大者、領略了兩性的似水柔情,以及無數悅耳動聽的小品,全部都是繞梁三日,回味無窮的傑作,至今仍迴旋於耳際而不絕如縷。 

為謳歌我們社會,無論是逆流順流都點綴翠羽丹霞,豐富我們的文化生活的藝術家,有不少都離開了我們,諸如喚醒民族之魂的黃霑、盛放紅棉的羅文、不羈之風的張國榮、天生歌者梅艷芳、海闊天空的黃家駒⋯⋯等等,逝者如斯,音容宛在,謹此致敬! 

「聲生不息」第一個出場是林子祥,小胡子變成了老胡子,挺拔高亢的獨樹一幟嗓音風彩依然,唱出了新高度,三首串為一曲似乎不及單曲來得原汁原味,聽來略嫌不足,有意猶未盡之感,但非常好聽。 阿 Lam是港樂標誌性人物,原來已經七十五歲了,為我們獻唱超過半個世紀了,他的歌陪伴我們成長和慢慢變老,我想,至今仍活躍歌壇應數他年紀最大吧?如果說他是教父級歌星,大概不會有人反對吧? 

第二個出場是葉倩文,她和丈夫同場表演還要作對抗性比賽,令人感到難以想像,Sally 的《祝福》,我認為是全晚最佳歌曲及演繹者,她把《祝福》唱得與三十多前不可同日而語,歌藝明顯提高了一二個層次,《祝福》過去是給人以「悅耳純樸」,這次是「動聽醇厚」,此醇不同彼純,聽了感受到滿滿的祝福,溫暖揮之不去。 「自古美人如名將,不許人間見白頭」,Sally 勇於滿頭白髪登台,童顏鶴髮,不損美艷,可見她對自己充滿了信心。 

中生代的李克勤、楊千嬅都有水準以上的發揮。 克勤不必贅言,他的唱功是超班的,音色美、咬字清,快歌與阿Lam並駕齊驅,駕御高音如入無人之境,他已經不是歌手了,他已經晉升導師級了。 千嬅一向是樂壇中流砥柱,有自己的風格,回到內地同樣大放光彩,最近我在YouTube 看了她演唱不是她風格的歌,好像是古詩詞改編吧?非常動聽,唱得出乎意料的好,聽說連中央電視台也點讚了。 

我特別留意新生代的炎明熹和曾比特,炎明熹被說成十多年來樂壇少見的新星,我第一次聽她唱歌,真有驚喜感覺,年紀輕輕就登上這麼大的舞台,和大大前輩爭一日之長短,這除了是個人造化之外,她的歌藝一定是得到了肯定,十七歲,年富力強,可造之才。 恕我孤漏寡聞,不知道曾比特何許人也!一個爆炸頭,令我想起「Boney M」那個Bobby,一模一樣,又唱又跳,看得令人如痴如醉,他竟然力壓眾人奪得金曲第一名,雖然有點意外,但為了香港出了這個動感之星,掩不住心中的興奮。 

充心希望香港能多舉辦這類型的音樂活動,多發掘新人,這樣才可以生生不息,前輩歌手總會老去,總有退出歌榭舞台的一天,後繼有人是我們重振港樂的不二法門,縱然當今最大的舞台在內地,但我們也不應放棄陣地。努力!加油!

2022年4月19日

舊夢還須記


 

五十年舊夢能夠重圓,夢境已大不相同,夢裡人已羽化登仙,永遠的她,夢斷在城西,魂斷在海上,無可代替,無法複製,舊夢縱然重溫,花開也不美。 

在傳統經典和時尚經典中間,我毫不猶疑選擇前者,那怕經典是多麼故舊,新瓶裝的是舊酒,酒是越舊越醇,馥郁四溢,直沁心脾,未飲已然醉倒。 

源自沙士比亞名著,配以百老匯音樂,改編而成的《夢斷城西》(Westside Story)是上世紀六十年代歌舞片經典,波多黎各人的浪漫與仇恨交織在樸素無華小區上,瑪利亞和東尼之戀衝破了幫派之間的廝殺,以死亡告終換取和平,兩人結識後在露台上唱《今夜》(Tonight),長長的對白,吸引人想早點聽到歌曲,那年頭,這首歌是何等深入人心並敲打靈魂,至今仍琅琅上口。 

美麗脱俗的妮妲梨活(Natalie Wood),演活了瑪利亞,奪得了金像奬最佳女主角光環,她姓活,現實上活得不長,她夢斷在城西,魂喪在太平洋,遊船河時不幸溺斃,那年她才是女人四十一枝花時候,少年喜歡偶像,背著老師偷偷學唱「Tonight」。 

幾年前,一向對中國不懷好感的導演說要翻拍《夢斷城西》,他或許和我一樣,也有少年夢吧!我引頸以待,終於得悉已經拍竣了,一看片名:《西城故事》,心已冷了一截,估計不會入場看了(不知道香港有沒有上映),單憑片名已經不喜歡,兩種翻譯有如雲泥之別,一個文藝,一個是庸俗,在網上尋找片段,看到了一些比較,《瑪利亞》、《Tonight》等歌曲依然存在,音效也好得多,色彩較鮮艷,其他都新不如舊,還是那句俗語:衣不如新,人不如故,縱然新片女主表演出色,也為此奪得奧斯卡金像獎,然而,我心中這最佳女主角還是妮妲梨活,舊夢還須記,把美好留在心中。

2022年4月11日

Time To Say Goodbye


 

三年前525日,我貼出《為這個女人喝彩》的博文,寫了我對文翠珊黯然辭任的感受,這是我為外國領袖寫文的唯一專篇,在文章開頭我是這樣寫的:「女人的眼眶充盈著淚水,顯見她非常傷心,梨花帶雨,我見猶憐。 她不是為自己而哭,也不是為了所謂女人之苦而哭,她是為自己的深愛而哭,真切地說,她為自己的深愛至今仍折騰不休而哭,哭狀令人動容,令人從心底寄以無限同情。」 

當時她在國會這樣說:「我將辭去保守黨黨魁一職,並在67日星期五生效,讓黨內可以選出繼任者。我很快就會離任這個讓我一生引以為傲的職位。我所做的一切並沒有惡意,而是懷著巨大和持久的感激之情。因為我有機會,為我所熱愛的國家服務。」 

三年後的今天,在我們身邊也出現了類似一幕,她宣佈不尋求連任,這個消息既是意料之中也是意料之外。 意料之中是她遭到全面圍剿,幾乎人人都在怨,都在罵,被反對派攻擊沒話可說,那是道不同不相為謀,卻已成過去,最難堪是那些自己人,特別是那些初登龍門的新貴,以及大批 KOL他們在傳播媒體和自己的地盤上口誅筆伐,言辭甚為難聽,與以前反對派的攻擊別無二致。 不團結是任何事情的致命傷,堡壘最容易從內部攻破,當年文翠珊就是被自己黨友逼宮,才無可奈何花落去。 至於意料之外則是她還有心頭願,還有未竟之功和未完之事,「明日大嶼」還未踐行,「北部都會」還未落實,「全民抗疫」還未勝利,「政府改組」還未啓動,以一向「好打得」的性格作風,為何輕言放棄  

有說她的決定適當,棄選可讓香港有新開始,甚麼是新開始,難道她管治時期就是那麼不堪?身為緊密伙伴,有沒有加以規勸?不要忘記,政策都經過諮詢才出台。 

有些更加好笑,同聲說適當之餘,都只說她是個勤力的人,哎呀!一個領導人,只落得「勤力」二字,可悲復可嘆!她堅持一國兩制、緊靠國家、擁抱大灣區、帶領反擊黑暴、領導全民抗疫、開廩濟困、事事親躬⋯⋯如今都變成了黃腫腳不消蹄(提)?

有人忽然「關心」,說她在港沒有物業,又被制裁,沒信用卡、沒戶口,退休後不知住哪裡,不知如何過活,這種「關心」,挖苦味道似乎更多些,難道是人未走茶已涼?評價一個公眾人物,尤其是領袖人物,適宜客觀、公道,在電視上我看到熱門參選者回答記者問他對現任評價時,他說自己從團隊離開,評論是不適宜的,這是理智和公道的說話,惹人好感和欣賞,我相信他是合適的繼任人。 

好在還有人說了句良心話:「一些人盡心竭力只換來一些誤解⋯⋯」,說話這人是過來人,所以他明白,他還鼓勵:「回報國家、服務社會可以有很多崗位,只要有心,總有合適的在等待。」這才是公道話,我也如是祝福。

2022年4月4日

暮春三月

近看日曆,赫然發現壬寅年從立春開始,倏忽之間已經歷了雨水、驚蟄、春分三個節氣,意味清明將臨,按時序之分,春季渡過了初春、仲春,轉眼又到暮春,這時候,「暮春三月,江南草長,雜花生樹,群鶯亂飛」。 論語有云:「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淺釋:穿著春天衣服的遊人,有成年人,也有兒童,他們或在河中洗浴、或在風中跳舞,盡興後唱著歌回家),我們作為近代人,多讀聖賢之書,多看名家之作,既可洗滌心靈,又能瞭解古代民風習俗,兩者兼得。 

暮春三月,「永和九年,歲在癸丑,暮春之初,會於會稽山陰之蘭亭,修禊事也。 群賢畢至,少長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嶺,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帶左右,引以為流觴曲水,列坐其次。 雖無絲竹管弦之盛,一觴一詠,亦足以暢敘幽情⋯⋯。」王羲之在三月三日「上祀節」與朋友登高祭祀,修禊事也,在酒酣耳熱時候,為紀盛事,半醉下寫成了天下第一行書《蘭亭集序》,所謂「上祀節」為古代拜祭先人和掃墓的日子,此日亦是中華民族始祖軒轅黃帝的誕辰。 或者,在1668年前,右軍當時確與謝安等群賢只是藉修禊而取樂。 

暮春三月,冬至後一百零五日、即清明前夕,乃「寒食節」,這個已經湮沒的節日,卻包含一個悲摧故事:春秋時代晉國公子重耳年少蒙難,得介子推割肉療飢,重耳歸國後成為晉文公,為春秋五覇之一,分封功臣,唯獨漏了介子推,介子推淡泊名利攜妻隱居山林,重耳派人上山迎接,介子推堅不下山,重耳唯有命人焚山企圖逼介子推下來受封,結果反而把介子推燒死了,重耳大為傷心,規定年年此日全國不得生火煮食,是為「寒食節」也。 暮春寒食不乏詩歌,其中描寫東風(春風)不少,宋代蘇軾謫居黃州,人生最苦之時,缺食甚於寒食,逆境下,卻寫就多篇震古爍今的詩文,手書《寒食帖》被譽為行書前三之作。 

唐代的韓翊寫了:
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御柳斜。
日暮漢宮傳蠟燭,輕煙散入五侯家。 


宋代的王令寫了:
三月殘花落更開,小檐日日燕飛來。
子規夜半猶啼血,不信東風喚不回。 


宋代蘇軾《寒食帖》(共120字):
自我來黄州,已過三寒食。
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惜。⋯⋯
君門深九重,墳墓在萬里。
也擬哭途窮,死灰吹不起。 

暮春三月,內有清明,清明豈是節氣那麼簡單,實為春祭掃墓之期,有慎終追遠之傳統,此外,清明時節又是踏青、放歌、蕩秋千、春郊試馬等風俗運動的好日子,因此,清明乃悲歡糾纏的時節,此時不妨重溫名家名段,以瞭解古代民風民情,同抒懷古之胸臆。

唐代杜牧: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邨。

 

明代王磐:
問西樓禁煙何處好?綠野晴天道。
馬穿楊柳嘶,人倚秋千笑,探鶯花總教春醉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