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wered By Blogger

2022年4月4日

暮春三月

近看日曆,赫然發現壬寅年從立春開始,倏忽之間已經歷了雨水、驚蟄、春分三個節氣,意味清明將臨,按時序之分,春季渡過了初春、仲春,轉眼又到暮春,這時候,「暮春三月,江南草長,雜花生樹,群鶯亂飛」。 論語有云:「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淺釋:穿著春天衣服的遊人,有成年人,也有兒童,他們或在河中洗浴、或在風中跳舞,盡興後唱著歌回家),我們作為近代人,多讀聖賢之書,多看名家之作,既可洗滌心靈,又能瞭解古代民風習俗,兩者兼得。 

暮春三月,「永和九年,歲在癸丑,暮春之初,會於會稽山陰之蘭亭,修禊事也。 群賢畢至,少長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嶺,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帶左右,引以為流觴曲水,列坐其次。 雖無絲竹管弦之盛,一觴一詠,亦足以暢敘幽情⋯⋯。」王羲之在三月三日「上祀節」與朋友登高祭祀,修禊事也,在酒酣耳熱時候,為紀盛事,半醉下寫成了天下第一行書《蘭亭集序》,所謂「上祀節」為古代拜祭先人和掃墓的日子,此日亦是中華民族始祖軒轅黃帝的誕辰。 或者,在1668年前,右軍當時確與謝安等群賢只是藉修禊而取樂。 

暮春三月,冬至後一百零五日、即清明前夕,乃「寒食節」,這個已經湮沒的節日,卻包含一個悲摧故事:春秋時代晉國公子重耳年少蒙難,得介子推割肉療飢,重耳歸國後成為晉文公,為春秋五覇之一,分封功臣,唯獨漏了介子推,介子推淡泊名利攜妻隱居山林,重耳派人上山迎接,介子推堅不下山,重耳唯有命人焚山企圖逼介子推下來受封,結果反而把介子推燒死了,重耳大為傷心,規定年年此日全國不得生火煮食,是為「寒食節」也。 暮春寒食不乏詩歌,其中描寫東風(春風)不少,宋代蘇軾謫居黃州,人生最苦之時,缺食甚於寒食,逆境下,卻寫就多篇震古爍今的詩文,手書《寒食帖》被譽為行書前三之作。 

唐代的韓翊寫了:
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御柳斜。
日暮漢宮傳蠟燭,輕煙散入五侯家。 


宋代的王令寫了:
三月殘花落更開,小檐日日燕飛來。
子規夜半猶啼血,不信東風喚不回。 


宋代蘇軾《寒食帖》(共120字):
自我來黄州,已過三寒食。
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惜。⋯⋯
君門深九重,墳墓在萬里。
也擬哭途窮,死灰吹不起。 

暮春三月,內有清明,清明豈是節氣那麼簡單,實為春祭掃墓之期,有慎終追遠之傳統,此外,清明時節又是踏青、放歌、蕩秋千、春郊試馬等風俗運動的好日子,因此,清明乃悲歡糾纏的時節,此時不妨重溫名家名段,以瞭解古代民風民情,同抒懷古之胸臆。

唐代杜牧: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邨。

 

明代王磐:
問西樓禁煙何處好?綠野晴天道。
馬穿楊柳嘶,人倚秋千笑,探鶯花總教春醉倒。

50 則留言:

  1. 中國曆法是大智慧,儘管現在大家都習慣看西曆,24節氣提醒我不會忘記自己是中國人。

    回覆刪除
    回覆
    1. 中國人智慧無比,文化博大精深,我們講信修睦,我們倡仁義道德,不像某些國家寡廉鮮恥,所以身為中國人與有榮焉。

      刪除
  2. 多謝提醒: 今年的4月5日是[清明節]。

    回覆刪除
    回覆
    1. 對,今年的清明節是在4月5日,有些年是在4月4日,祝節日安康愉快!

      刪除
    2. 又到清明,時間過得真快!

      刪除
    3. 在異鄉過傳統節日,心情應該大有不同吧?

      刪除
    4. 我上網睇香港佛教聯合會的清明節法會節目。

      刪除
    5. 哦,是嗎?上網查找一下,補看也好的。

      刪除
    6. 壬寅(2022)年清明思親法會啟壇 -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QrF-T60kyIQ
      壬寅(2022)年清明公祭轩辕黄帝典礼举行 -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bfnwFrb8ZOw

      刪除
    7. 我看你的連結,謝謝!清明節在不同道壇祈福思親非常有意義,既符合法例,又為信眾開壇弘法,大好事也!主持人操國語,是內地來的客僧?

      刪除
    8. 每年致祭黃帝陵我都有留意,視頻好像太短少,我希望能讀到今年的祭文。

      刪除
    9.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QrF-T60kyIQ
      壬寅年清明思親法會會長寬運法師開幕致詞及祝願佛聯會......。
      寬運法師是香港佛教聯合會現任會長、天台宗第四十六代教觀總持。 法師原籍中國東北遼寧省喀左縣,乃蒙古族人士。1983年南下赴港後,追隨永惺老和尚修學佛法並在香港能仁書院專修佛學,永惺和尚是他的剃度恩師。

      刪除
    10. 壬寅(2022)年 香港佛教聯合會主辦之[清明思親法會]圓滿結壇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H5q57AltUrI

      刪除
    11. 謝Wei姐介紹寬運法師,原來系出名剎名僧,難怪能當大任。祝賀佛聯成功主辦清明思親法會,造福萬民,無限感激!🙏🙏

      刪除
  3. 今年的氣節都在抗疫中渡過 @@

    回覆刪除
    回覆
    1. 兩年都是這樣過,希望明年可以隨意登山揮楊柳枝。

      刪除
  4. 這幾年都不宜出行,19年滿街磚頭,車輛不能通過。這兩年抗疫更不能違例聚集,只能分開各個小家庭分批去拜祭吧。

    回覆刪除
    回覆
    1. 希望來年各種民生活動都回復正常,三年來,我們折騰夠了。

      刪除
    2. 是的,三年來,我們都折騰夠了 ! 天災難防,但人禍帶給我們的傷害,是永遠難忘的。只有那些惟恐香港不亂的人,才會洋洋自得,高興看到香港民眾受苦受難 !
      他們為了反中亂港,把刀架在我們小市民的頸項,還張開眼睛說大話:說是代表全港的市民來做事 !
      黑暴黃C 還自誇是追求民主自由的英雄 ! 我們有叫你們去掘磚、擲磚、堵路,放火燒街、放火燒人、破壞幾百幢交通燈嗎 ? 你們配做香港人嗎 ?

      刪除
    3. 棄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過去的苦難和折騰已成歷史,但是,前事不忘 ,後事之師,我們時刻謹記教訓,不遭二次罪,不受二遍苦。今日,換人在即,真命天子出現了,新篇章又快開啟,但我不怪現有領導人,她已經很不錯,惜生不逢辰,無話可說。

      刪除
  5. 也聽過「寒食節」的故事,就是不明白介子推不肯下山,重耳居然命人焚山企圖逼他下來受封,如此愚蠢行為,怎能為君?

    回覆刪除
    回覆
    1. 如果這個典故是真的,那麼,就是愚人遇上蠢人。介子推擺明鬧情緒,人人有得封,獨獨佢冇得封,才遠躲深山自我隔離,重耳點會唔記得封佢?割肉喂過佢,死都記得啦,放火燒山咁低智行動,仲要係春秋五霸所為,鬼信?

      刪除
    2. 所以我的中國歷史科老師話:「史書的記載只可信三成」。

      刪除
    3. 追溯歷史,可以考查當時的各方言論,各種不同的記述,並不是無跡可尋的。
      而史家的責任,是鐵筆寫春秋,如董仲舒,如司馬遷。 還有一些存疑的問題,是需要我們細心去思考的。

      刪除
    4. 作者已經移除這則留言。

      刪除
    5. 《史記》從軒轅黃帝寫到武帝劉徹,凡三千多年的歷史,是「二十四史」之首,它是史書,但高於史書;它開創的紀傳體裁,成為其後正史的編撰範本,正如司馬遷本人所說:他這本史書志在「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當代文豪魯迅更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史記的可信度極高,在沒有其他文字記錄下,我們無法不信,如果只信三成,似乎過於偏頗,我不敢苟同。當然,司馬遷寫到當朝漢武帝時,劉徹仍在位,筆下留情在所難免,尤其是他曾經因言入罪,心存芥蒂和恐懼或有的,我比較同意秋姐的說話,對歷史還要細心去思考。

      刪除
    6. 剛才我又一次抄讀《陳情表》,再一次領略君臣之間的「鬥爭」,作為魏國遺臣,李密不屑做司馬氏官員,多番拒絕入朝為官,以躬養九十六歲祖母為由,向晉武帝陳情,理由固然充份,但明眼人一看是在推搪,不知道皇帝後來會怎樣對付他。
      重耳和介子推都是這類君臣之爭的案例,活命之恩,怎能輕易忘記?論功行賞時,僚屬不會提嗎?不封就是不封,漢武帝對飛將軍李廣不就是不封嗎,「馮唐易老,李廣難封」,不須理由,甚麼時候都是皇帝要臣死臣不得不死,躲到山林也要燒死你,如果我們真的相信重耳會犯這樣低級錯誤,我們和白痴別無二致了。

      刪除
    7. KM先生午安 ! 對不起,因為我上網再搜查各方論及介之推事跡,有了新的啟示,所以刪去重新寫留言。
      這是引述有一段介之推對母親說的一段說話,而知道晉文公並沒有忘記他的功績,但只給他二得功勛的獎賞,所以認為不公平而自行隱退的。當中更為了晉文公順從了一個叛徒的提議以自救,後來也封了那個叛徒,更加促使介之推鯤退山林,不問世事。 至於說晉文公燒山逼使“介之推”出山的事,並不見於正史,
      都是旁人穿鑿附會。

      刪除
    8. 更正:是「二等功勛的獎賞。」

      刪除
    9. 更正:是「隱退山林,不問世事。」

      刪除
    10. 當時晉文公見“介之推”背著母親被燒死於綿山的槐樹下,就命人取了那棵樹的木材,做了一雙木屐,穿上頻呼「足下,足下,」以紀念介之推,還下令要在清明前一天寒食來紀念他,這是千秋傳頌的事實。

      可是歷史並沒有記載這是晉文公下令放火燒山的,這場山火是意外,還是那些大臣假稱逼使介之推出山而放的 ? 根本就是一個疑問。
      我就懷疑起來,如果母子二人立心不走,死在屋子裡就可以了。根本就不用
      背著母親狼狽逃走。最終大火逼近,二人走不動才會死於樹下的 !
      也因為介之推已死,這樣才觸動起晉文公良心不安,才這樣隆重地紀念他。

      刪除
    11. 至於二千多年來,都傳說是那些大臣提議放火燒山的,相信這個傳說,空穴來風,定必有因。當時放火的工人,見弄出人命,都會流出事實的一面,成為千古定案。

      刪除
    12. 介子推的事跡最先是記於《左傳》,好像史記沒有提,春秋戰國四公子沒有重耳,到底其人其事如何,值得深究,但內地有介子推紀念碑石,若無此人,又怎會立碑為念?

      刪除
    13. 為臣者爭功逼迫皇帝封賜,是愚不可及之事,所謂功高震主,危矣。朱元璋封李善長為十二功臣之首,徐達、常遇春甘居二三,沒有怨言,徐、常打江山,沒他們沒明朝,李善長平常得很,雖然有丹書鐵券,可免死,但一涉胡惟庸案,朱元璋照殺不手軟。所以,介子推鬧什麼情緒,與虎謀皮,焉能得逞。

      刪除
    14. 網上論史之文章,真是龍蛇混集,有人竟然說介之推是與其妻子隱居山林,唉 !真不欲觀之矣;又有人說晉文公只給介之推次等功勛,並且抖出介子與其母之言來引證 !
      今天我終於找出《古文觀止》十二卷來查看~ 全書12卷的第一卷“周文”裡,就有一篇《介之推不言祿》,全文不太長,但就有一段他們母子兩人的對話,非常清晰明確,絕對不是網上的所說的那樣 !

      刪除
    15. (周文)《左傳•僖公二十四年》

      《介之推不言祿》全文如下:

      晉侯賞從亡者,介之推不言祿,祿亦弗及。

      推曰:「獻公之子九人,唯君在矣。惠、懷無親,外內棄之。天未絕晉,必將有 主。 主晉祀者,非君而誰?天實置之,而二三子以為己力,不亦誣乎?
      竊人之財,猶謂之盜。況貪天之功,以為己力乎? 下義其罪,上賞其奸。上下相蒙,難與處矣。」

      其母曰:「盍亦求之?以死誰懟?」

      對曰:「尤而效之,罪又甚焉!且出怨言,不食其食。」

      其母曰:「亦使知之,若何?」

      對曰:「言,身之文也。身將隱,焉用文之?是求顯也。」

      其母曰:「能如是乎?與汝偕隱。」遂隱而死。

      晉侯求之不獲,以綿上(地名)為之田。曰:「以志吾過, 且旌善人。」

      (全文完)

      刪除
    16. 這是在第一卷《左傳》最初的記載,翻查以後每個朝代的古文,十二卷之中,再無提及介之推的事跡。
      由上文觀之,介之推果然是一個甚有風骨的文人,所以他隱居死後,晉文公才知道他寧可食貧,也不屑與他們君臣互相吹捧而隱居避世,心裡甚感慚愧,以綿山的田地封給他,每年為他拜祭。
      怪不得我讀小一時遇到的一位老夫子,他特地為我們學生講述介之推的故事,顯得甚為欣賞。一個不慕名利的人,確是世間難求的。

      刪除
    17. 早晨!謝謝你引經據典,使我對介子推有多些認識,看來是他不言祿在先,才會祿亦弗及,應與皇帝不主動册封無關,但為人品格高尚,則令人動容,擁母或擁妻焚死,分別不大,都會產生敬畏之共鳴,重耳事過作出補償,總算良心未泯,道義猶存,幾千年後有意義的節日慢慢煙沒,有點可惜。

      刪除
    18. 作者已經移除這則留言。

      刪除
    19. KM先生午安 ! 謝謝同來欣賞古文,並發表高見。
      網上討論的文章甚多,但有些人不看古文,只憑道聽途說,便寫成篇,胡亂把人家的母親寫成是妻子,這是一種非常失真的記述。
      母親與妻子都是親人,介之推與妻或與母歸隱山林都是人之常情。可是寫作的人,不能妄自把人家的身份誤定。
      *
      在元劇中,曾把介之推(亦尊稱為“介子推”)的故事加進火燒山林的故事,事情經過2500多年來的演變。也衍生出不同的內容。
      惟有在「周文」其他說及晉文公的篇章中,可以看到晉文公回國前後的種種事蹟。

      刪除
    20. 介子推也好,介之推也好,都是同一個人,正如有人叫劉德華做劉華,我們總不能說錯了,反正就是指我們熟悉的華仔。我看了你引錄的《左傳》數遍了,以我有限的古文理解力,無法還原他是擁妻而死還是擁母而死,但介母在鼓勵兒子拒祿一事起了關鍵作用,「遂隱而死」,似沒有說燒死,隱時,介子推有沒有妻子,妻子是否同隱,也沒有提及。 我寫暮春光景,難免觸及清明,清明又和寒食像一胎二孩,不能不提,寒食和介子推的瓜葛又這麼深遠,觸類旁及下又牽扯點了,我真的沒去查《左傳》,只覺得這是故事,因為每個傳統節日都有迴腸盪氣的故事,在後世文學家和劇作家「創作」下,內容更豐富更吸引。謝謝你引導,使我認識研究事物時,疏漏的引述不是嚴謹的做學問態度。

      刪除
    21. 感謝KM先生不吝賜教。閣下英明,也不相信身為五霸之一的晉文公,會同意放火燒山來逼人現身,這麼低智。
      《左傳》這一篇記錄介之推的簡短文章中,的確沒有說他是擁誰而死,由於《左傳》記述~~“其母曰:「能如是乎?與汝偕隱。」遂隱而死。”
      所以在元劇中,說介子是與母親在樹下被燒死 ! 是自動作出延伸的劇情。既然從古以來,沒有人說及介子的妻子,所以元劇也不敢妄加妻子這個人物,只根據原文,續寫他與母親的場景吧。
      相隔二千多年,到了今天網上仍然有多人寫及介子推,正是人言人殊,我們要子細回顧,重看古文,才不致以訛傳訛,以假為真。

      刪除
    22. 在《左傳》這一篇記錄介之推的文章中,記述~~“其母曰:「能如是乎?與汝偕隱。」遂隱而死。”便匆匆作結,可能礙於當時仍是晉國當朝,不便多說其他。
      由於當時晉文公下令在清明前一天不准生火,稱為「寒食節」,所以,介之推應是死於山火之中。至於為什麼引起山火,這個也是民間口耳相傳,真相如何 ? 也是人言人殊。
      愚見以為:介之推一向看不起晉文公身邊的從臣,可是晉文公知道介之推走了去歸隱山林,才醒覺起因為忙於與周朝的事務,未及理會他,才急忙找人去請他出山。一班不喜歡介之推的從臣,很可能故意放大火燒山,以逼死介之推。
      晉文公果然是一代賢人,他追封介之推以補自己的過失,也標記下自已的錯。定下寒食節,讓千秋萬世,知道介之推這個清高的人物。
      介之推果然高見,後來晉文公最終被寵臣所害。

      刪除
  6. 最近因為玩一隻以古代為背景的遊戲,因而多看了蘇軾的作品,著實是獲益良多。

    回覆刪除
    回覆
    1. 早晨!蘇軾能「入」遊戲界,真意想不到,他是天才,又是通材,看他的作品當然獲益良多。

      刪除
  7. KM先生, 你好 ❗️
    🐰 談及清明, 個人最熟識的文學是 : 《清明》 杜牧(唐‧七言絕句)
    2017RTHK古詩誦賞 https://www.rthk.hk/chiculture/chipoem/poem21.htm
    🌏【旅遊難忘安徽】 牧童遙指杏花村 https://youtu.be/g4QjdXSvmkI
    杜牧筆下的杏花村在哪裡呢|讀唐詩 遊中國 https://youtu.be/6nZM1SEfAaE

    回覆刪除
    回覆
    1. 🐰題外話🐰河北民歌《小放牛》也提及了〖牧童問路〗和〖杏花村〗 :
      河北民歌《小放牛》范紅蘭演唱 https://youtu.be/cciFC7pIylY
      小放牛 (姚莉&姚敏合唱) https://youtu.be/W9S--EbzQHI
      小放牛 · 鄧麗君 https://youtu.be/TJ4m_xs2dIM

      刪除
    2. Judith ,謝謝你帶來的連結,好聽,雙姚和鄧麗君都是殿堂級歌手,雙姚較陌生,鄧則較熟悉,可惜早逝,太令人傷感。

      刪除
  8. 時間過得快,霎眼便四月了……
    春季已來到,但今午已感到有少許熱!

    回覆刪除
    回覆
    1. 這兩天都很悶熱,走在山路上聽到了蟬嗚,夏天快到了,森兄,保重身體,注意健康。

      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