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wered By Blogger

2017年9月28日

歷盡滄桑一美人(巴爾幹遊記一~前言)



退休同事發起去巴爾幹半島旅行,雖然一向對旅行沒有太濃厚興趣,但想到那地方曾經是種族和宗教戰爭的火藥庫、想到那地方曾經是東西文明的較量場,今天會是怎麼樣子?我饒有興趣,同時,也希望實地瞭解在上世紀末,那些「為有犧牲多壯志,敢教日月換新天」的人士如何塑造舊江山,於是我沒有太多考慮就報名參加了。
這次旅行歷時十五天,來回都是經土耳其伊斯坦堡,行程包括羅馬尼亞、保加利亞、阿爾巴尼亞和從南斯拉夫分裂出來的五國一地區:塞爾維亞、波斯尼亞、克羅地亞、黑山共和國、馬其頓和科索沃(科索沃至今還未得到廣泛承認),遺憾是地理上最接近西歐、獨立戰爭時輕易取勝、戰後被聯合國承認是富庶國家的斯諾文尼亞沒有去。
寫巴爾幹遊記,怎能不提及這地區的歷史?倘若割斷了歷史,這裡的政治宗教、民風民俗,就顯得蒼白貧乏,旅遊的趣味也就大打折扣。 巴爾幹民族是苦難的民族,就好像一個美麗的女人,歷盡滄桑。 千百年來,先是遭受到羅馬帝國鐵蹄蹂躪,但帶來了西方文明和基督教;一段時間後又受到鄂圖曼土耳其帝國的侵襲,則帶來了東方阿拉伯文化和穆斯蘭教,此後,宗教衝突頻仍。 再其後,天主教為了清洗異教徒,發起了歷時二百年之久的十字軍東征,將穆斯林教徒驅趕到今天的中東地區,大軍途經巴爾幹半島,戰火焚城、民不聊生。 到了十九世紀中葉,奧匈帝國崛起,巴爾幹人民再次接受另一個民族的統治,隨著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奧匈帝國崩潰,巴爾幹人民才得以緩一口氣,那時候,以塞爾維亞為首,集合了上文提到的六個國家,成立了南斯拉夫,可惜和平的日子只有八十年左右。 歷史車輪轉動到上世紀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六個加盟國紛紛要求獨立,各自興兵與代表南斯拉夫的塞爾維亞軍隊作戰,那些畫面就是我們在電視上經常看到的塞軍和某國民兵的交戰,經過十年內戰,一個偌大的聯邦共和國,終於分崩離析,還原基本步,恢復舊山河,符合「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邏輯。
過去,腦海裡的印象,穆斯林是亞洲阿拉伯的,基督教是西歐的,東正教是東歐的,誰知道,在巴爾幹半島,穆斯林信仰非常廣泛,這和鄂圖曼土耳其帝國長期統治不無關係,這地區,穆斯林與基督教和東正教三足鼎立,所以,在旅程中,既參觀羅馬教堂、又參觀東正教堂和清真寺,這些殿堂間,各具特色,各領風騷數百年。
巴爾幹半島位處歐洲東南部,半島地形,是亞德里亞海和黑海之間的一塊陸地,它和意大利半島隔海相望,形似歐洲兩條大腿,南端隔著狹窄的土耳其博斯普魯斯海峽,一步就跨入了亞洲,我的八+一(八國加一地區)遊記就從土耳其開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