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wered By Blogger

2015年9月27日

月夜詠懷


今夕何夕,八月中秋。
風清雲淡,玉壺圓溜。
暑氣漸消,涼意漸稠。
銀光遍地,照亮神州。
玉兔搗藥,蟾蜍煮酒。
吳剛伐桂,斧鉞蝕鏽。
寂寞嫦娥,漫舒羅袖。
雲母屏風,燭影哀愁。
迢迢河漢,曉星沈浮。
碧海青天,靈丹悔偷。
探查端倪,航天神舟。
童話故事,純屬虛構。
佳節當前,難免懷舊。
有人歡笑,有人煩憂。
歸家團圓,快樂優遊。
睽違父母,依例叩首。
兄弟姊妹,關愛足夠。
朋友相見,一聲問候。
千里嬋娟,天長地久。
人生得意,夫復何求?

 

2015年9月22日

重生


自小喜愛閱讀,書看得相當雜,從古典文學到世界名著,從武俠小說到政治歷史都涉獵過,不過,全是蜻蜓點水,點到為止。 當初投入社會工作的時候,微薄的薪金大部分用來買書,而我卻經常搬家,次數多而頻繁,好像是命運在播弄似的,每一次搬家,限於新環境,總是被迫丟棄許多書籍。

古人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 我沒有古人的智慧和能耐,但是,的確是在看書的熏染下,自年青時期就開始寫作,文章寫好後就寄去報館投稿,日夜指望能夠刊登出來,結果多數是石沉大海,當然有的被刋登出來。 記得那些年我較常用的筆名叫做「張弛」,取自「一張一弛,文武之道」,後來工作忙了,再沒有投稿,但寫作卻沒有停下來,這時候的寫作只是自娛性質,倘若自覺寫得比較好的文稿,就謄寫在一本藍色筆記本上,我把它叫做《葭茗集》。

葭,來自詩經的秦風:「蒹葭蒼蒼,白露為霜。 所謂伊人,在水一方」,蒹葭是蘆葦,屬於幼嫰植物;,來自:「蜀人作茶,吳人作茗」,茗也是一種幼嫩植物,是茶的嫰芽。 以上就是《葭茗集》命名由來,用以反映我寫作的態度,寓意文章幼稚如嫰芽,必須經過努力耕耘,才能夠成長。

早期寫的東西大部份是個人心路歷程,文筆粗疏淺薄,屬於「少年不知愁滋味,為賦新詞強說愁」。 經過數十年寒暑,筆記本破舊殘缺,封面脫落,我恐怕終有一天筆記本終究會失去,所以,在某一年開始,我花了很大的精力,把文稿連同爾後的寫作逐一輸入電腦,然後儲存在USB中,希望得以好好保存,方便日後修改和閱讀。

不料,有一年的某天,我發現儲存在USB裡面的檔案空白一片,《葭茗集》和其他應用資料、照片,通通不翼而飛,看到這個情景,彷彿晴天霹靂,是誰「偷」走我的心血?!照片、資料固然重要,但那些文稿卻是我半生的心血啊!如今一旦毀於無形,氣得我渾身發抖,幾天下來,茶飯不思,人像丟了魂魄似的。

「山窮水盡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IT同事得知我的苦惱,毅然出手給我以襄助,由於那時候公司沒有相關的軟體去尋回失蹤檔案,同事唯有利用工餘時間在外面找軟體,然後又花了一個晚上時間,終於還原USB裡面大部分檔案,雖然有一小部分的文稿仍然無法修復,無疑是《葭茗集》的一次重生,半生心血免附之流水。

此事過去了許多年,這個幫助過我的同事名字也忘記了,為表謝意,就把這篇文章獻給他吧!

 

 

 

2015年9月15日

十說三國


三年前在雅虎部落寫了多篇關於《三國演義》的博客,其中有幾篇是關於關羽,文章帖出後,便染了風寒小疾,朋友戲說我的文章可能開罪了武聖,故對我略施小懲,此話我當笑話聽了沒有記在心上。 最近,我又翻出《三國演義》來閱讀,這是我的習慣,大概過了三五七年,就興起重讀的念頭,這次的翻閱,發現小說不少情節和章回是可以用數字來概括,於是我整理了一下,特地寫出來與網友們分享。

一王死孝
這是《三國演義》最悲壯的一節。 隨着劉關張和諸葛亮去世,蜀國日薄西山,氣息奄奄,鄧艾趁機率領魏軍攻入西川,昏庸的後主劉禪(扶不起的阿斗),竟然要出城投降,他的第五兒子北地王劉湛力勸父親不要投降,千萬不要廢棄祖父劉備創下的基業,劉禪不聽,堅持出城投降,劉湛悲痛欲絕,回家告訴妻兒,寧願早去泉台見祖父,也不願當亡國奴,妻子大讚丈夫做得對,首先觸柱自殺殉夫,劉湛殺死三個兒子,随後自刎,實行以死盡孝。

二士爭功
鄧艾攻入西川,接受了劉禪投降,司馬昭封他做太尉,鄧艾因此驕橫,不聽司馬昭調度,還說:「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司馬昭記在心中,暗暗慎防鄧艾作反。 另一方面,諸葛亮曾經說魏延生有反骨,日後一定造反,果然,魏軍攻入西川之久,魏延就投降了。 司馬昭論功加封鍾會做司徒,藉以克制鄧艾,這就是小說中的二士爭功情節。

三氣周瑜
赤壁之戰,周瑜因為諸葛亮的謀略每每在自己之上,心生妒忌,幾次借故要殺死諸葛亮,結果反而被諸葛亮用計逃脫甚至擷取戰爭成果,活活把周瑜氣死。 一氣,是早於周瑜奪得軍事重鎮南郡;二氣,是幫助劉備迎娶孫夫人,令到周瑜賠了夫人又折兵;三氣,是慫恿劉備借荊州但拒不歸還。 周瑜垂死大嘆:「既生瑜,何生亮?!」

四番用計
《三國演義》第八十九回:武鄉侯四番用計,武鄉侯就是諸葛亮,他帶兵南征,夏季時候渡過瀘水,多次用計擊敗南蠻部隊,終於收服孟獲,取得最後勝利,凱旋歸國。

五虎大將
孫劉聯軍在赤壁之戰取得大捷,三國由此鼎足而立,劉備自稱漢中王,大宴群臣,加封關羽、張飛、趙雲、馬超、黃忠五人為五虎上將。 關羽接到委任狀時,最初不肯接受,他認為黃忠不夠資格,說:「黃忠何等人,敢與吾同列?大丈夫終不與老卒為伍!」

六出祈山
這是諸葛亮軍事行動之一,《三國演義》的下半部有較多篇幅描述。 魏蜀吳三足鼎立後,諸葛亮為了北定中原,興復漢室,親自帶兵抗擊曹軍,不過,幾次北伐不但戰績不彰,成效不顯,反而損兵折將,令到蜀國大傷元氣。 六出,相信只是形容詞,應該沒有這麼多次,但六出祈山,卻被後世人認定為諸葛亮戰績之一。

七擒七縱
諸葛亮為了使南蠻王孟獲心悅誠服,活捉七次,每次皆予釋放,做到仁至義盡,以德服人,最後,南蠻王孟獲感激諸葛亮多次不殺之恩,故此真心歸降,發誓從此不再來犯,蜀國再無後顧之憂。

八陣圖成
諸葛亮的成名之作,是非常神奇的作戰陣勢,類似奇門遁甲,逢出必勝。 杜甫歌頌及總結諸葛亮一生的時候,寫了一首著名五絕詩篇:「功蓋三分國,名成八陣圖,江流石不轉,遺恨失呑吳。」

九伐中原
諸葛亮死後,他的得意門生姜維取代諸葛亮位置,並進行了一系列軍事行動,九次揮軍向北方魏國進攻,姜維雖然頗有臥龍鳳雛的影子,只可惜蜀國人材凋零,陣中了無大將,九伐中原談何容易?

十侍作亂
這是《三國演義》開頭的故事情節,話說東漢末年,漢靈帝身邊有十個近身常侍,以張讓為首,常侍就是宦官,他們胡作非為,無惡不作,擾亂朝綱,因而激發群雄割據,促使東漢走向滅亡,是鑄成日後魏蜀吳鼎立局面的罪魁禍首。

2015年9月10日

歷史係你老豆


唐太宗除了文治武功傳世之外,他在接納諫言方面,虛懷若谷,同樣為人稱頌,他惋惜魏徵之死時說:「以銅為鑒,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鑒,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鑒,可以明得失。」歷史究竟是甚麼?為何令高高在上的皇帝也要把它作為一面鏡子,去查找自己不足,去瞭解朝代的興衰更迭?

毛澤東的睡床一半擺滿線裝書,他每天都要翻閱的書是司馬光的《資治通鑒》,這本書既是史書,也是帝王之書,「資治」,就是幫助統治國家的意思,自宋以後,歷代帝王均研習此書,目的就是提高自己管治能力。

記得我讀中學,第一次上中國歷史課的時候,老師走進教室就在黑板上寫:「歷史是甚麼」五個大字,然後轉身問學生,課室鴉雀無聲,年少無知的我們沒有一個能夠答出來,老師走到我的面前,再問我一遍,我搖頭不知如何作答,於是他輕輕敲了我的小光頭一下,然後說:「歷史係你老豆!」此話一出,引起全班同學哄堂大笑,大笑過後,老師嚴肅地說:「老豆代表了我們的過去,值得好好尊重;老豆不但能夠對我們作出教育,也能夠指正我們的錯誤,歷史就如我們的父親。」 老師一番深入淺出的解釋,學生們好像明瞭歷史是甚麼一回事似的,在我來說,被老師敲了一下腦袋,無疑醍醐灌頂,幡然覺悟。 這一堂,老師由三皇五帝開講,直到鴉片戰爭,數千年歷史,濃縮在四十五分鐘授課時間中敘述完畢,精彩絕倫,生動有趣至極,我聽得津津有味,也格外留神,從此,歷史就在我年幼心靈上埋下種子。

「歷史係你老豆」,只是一句笑話,但我永記心坎上。老師目的是為了引起學生興趣,從而吸引聆聽。 歷史是一面鏡子,是顛簸不破的真理,而歷史又經常重演,所謂「前事不忘,後事之師」就是這個道理。 唐高祖李淵沒有安排好合適的繼位人,弄至幾個兒子競相爭寵,最後李世民上演玄武門之變,弒兄奪位。 同樣,李世民也是在皇儲問題上搖擺不定,幾個長孫皇后所生的皇子,為了繼位爭個你死我活。 最令人發笑的,李世民是一個認識歷史,懂得以史為鑒的君王,竟然沒有吸收歷史教訓,犯了前人的過錯。 明太祖朱元章由於在立儲上同樣做得不好,才有靖難之變,朱棣上演叔奪姪位一幕。

中國是世界上保全史籍最完整最詳細的國家,五千年歷史從傳說開始,經過《山海經》、《尚書》、《左傳》、《春秋》等古籍的記載,以及由《史記》開卷的二十五史,把中國的文明和發展巨細無遺寫出來,讓子孫後代得到明白瞭解。 歷史既然是鏡子、是老師,為何世人還不好好重視和學習呢?
 
香港回歸後,教育上歷史沒有成科,放棄以史為鑒的傳統,試問,沒有過去,怎有將來?今天的孩子思維上斷層,只有目前,沒有過去,更加沒有將來。 1840年鴉片戰爭導致香港割讓給英國,百多年的殖民統治,父母輩記憶猶新,最為慘痛是,兩次鴉片戰爭開啟了百多年中國屈辱歷史,苦難中國人民從此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 1997年香港回歸,失落的明珠重返懷抱,正當我們還沈浸在洗脫恥辱的歡樂時候,我們的孩子竟然舉起了獅龍旗幟,這面旗幟象徵了甚麼?或許他們不確切認識,甚至不曾在這面旗幟下生活成長過,但他們居然舉起了,看到此等場面,令人多麼的心酸和悲憤,那是數典忘祖,那是忘記老豆啊!

2015年9月5日

為了記念忘卻


這幾天來想寫點文字紀念抗戰勝利七十週年,但是,想到我只是一個平民,況且戰爭又非我的年代,沒有閱歷,試問有何資格去發表議論,甚至去拾人牙慧呢? 但是,當看到閲兵儀式上強軍利器、看到四夷重譯稱天子、看到敵友互位、看到兩岸矛盾再生,心中儘管剔透明亮,但膝下一對孩子猶在夢中,不明所以,遂萌寫作之念,就作為示兒和訓兒,也為了記念忘卻吧!

人生的閱歷,經過沉澱,積累成為記憶,不幸地,經過歲月的沖涮,這些記憶慢慢地在腦海中消失,於是,前塵往事,渾然忘卻,如果那些閱歷今後不再讓人提起,這是人生最不幸的事情。

孩子,告訴你,七十年前八月十五日,日寇投降,中國勝利。 若從一九三七年蘆溝橋事變算起,是八年抗戰的結束;若從一九三一年九一八事變算起,是十四年浴血奮戰結束,勝利了,但是我們傷亡了3500萬同胞,有一句說話,這是一次慘勝,因為付出代價太大,但是,若不是全民奮戰,我們將會變成了亡國奴,一定在日本人的淫威下苟且偷生。

那時候,管治中國是蔣介石領導的國民政府,另一方面,毛澤東領導的軍隊叫做紅軍,當初,蔣介石不肯認真對抗日本,因為他基於自己的信念,認為攘外必先安內,明白地說,他要消滅紅軍。 九一八事變後五年多,日本的鐵蹄已經踏遍了整個東北三省,隨時侵吞整個中國,在共產黨進言下、在張學良的規勸下,蔣介石終於聯合毛澤東一同抗戰,毛澤東的部隊被收編成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和新四軍,最高統帥是蔣介石,八年抗戰由此開始。 抗戰時期,國軍主要是和日軍進行正面交戰,這就是「正面戰場」,著名的戰役有淞滬會戰、長沙會戰等22場;八路軍和新四軍主要是在敵後即華北一帶展開游擊戰,發動人民戰爭,拖住日軍後腿,這就是「敵後戰場」,著名戰役有平型關大捷和百團會戰等。 抗戰的同時,蔣介石不忘壓制八路軍新四軍的發展,而毛澤東也不忘暗中壯大勢力。

從上面看來,蔣介石領導的國軍和毛澤東領導的八路軍、新四軍在抗日戰爭中都作出了貢獻,只是基於本身資源而投入戰爭的能量差別而已,成效當然是蔣介石的國軍較大。

孩子,再告訴你,第二次世界大戰一般說法是從1939年德國閃電進攻波蘭算起,到1945815日日本投降為止。 中國加入了作為正義一方同盟國,和蘇聯、英國、美國並肩,向法西斯的軸心國納粹德國、意大利、日本展開了一場激烈的戰爭,盟國把中國的抗日戰爭作為第二次世界大戰組成部份,這樣說來,對抗納粹德國的西方主戰場在歐洲,對抗軍國主義日本的東方主戰場在中國。 當年盟軍領袖英國邱吉爾、蘇聯斯大林和美國羅斯福,大力讚揚中國對二次大戰勝利的貢獻,認為不是中國在東方拖著日軍的後腿,德日兩個法西斯國家早就在歐洲大陸會師,盟軍取勝更加難了。

孩子,今年全世界許多國家都舉行閱兵或者集會,紀念二次大戰勝利七十週年,在我們中國當然也要舉辦同樣性質的活動,那就是你們看到的閱兵,相信,你們必定為自己國家今天的強大而自豪,但是,你們有沒有留意,我們慶祝勝利的盛會上,當年的盟友除了俄羅斯即當年的蘇聯外,其他的沒有到來,他們包括美國、英國、和法國,當年並肩作戰的戰友,今天卻倒向當年敵人日本的懷抱,多麼沒道義,多麼的冷漠,難道世上真的只有永遠的利益而沒有永遠的朋友?

在電視屏幕之外,在東方主戰場聯手抗擊日軍的國民黨和共產黨,也因為這次閱兵儀式鬧得不快,原因是國民黨認為他們在戰爭中付出最大,功勞也最大,在抗戰方面要有話語權,台灣領導人還勒令台灣人不要去大陸出席閱兵儀式。 這忒小氣了,功勞誰大,人民心中有把秤,自然懂得衡量,大家不妨細看習近平的講話,全文沒有一句說抗戰是共産黨一黨之力,而是強調是中華兒女不屈不撓,浴血奮戰,徹底打敗日本軍國主義侵略者。 難道,台灣有關人士不把自己當作中華兒女嗎?

孩子,最後告訴你,十年前,連戰破冰之旅,國共相逢一笑泯恩仇,情景歷歷在目,當時胡錦濤已經聲言抗戰期間國民黨軍是在正面戰場作出貢獻,這是多麼不容易開口的說話,裡面的含義人人明白,今天領導人也秉承這個說法,我相信,總有一天台灣當局會釋懷,雙方受創的心靈會得到撫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