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wered By Blogger

2016年1月31日

丙申猴年:頤養天年,萬事待復


去年占了一個「節」卦,變卦是「屯」卦,一年過去,今不妨回顧一下,竊以為頗為中肯。 去歲我說不可苦節,苦節就是苦苦節制,其結果是不吉利的,政府官員及各階層有識之士,對反對派處處節制,結果不但坐大了他們,也造成社會不安寧。 「屯」卦是萬事起頭難之意,比喻秩序失控,時局艱難,在過去一段時間裡,政客攪局、學生胡鬧,政改等新法案無法通過,全都是在預測之中。
明年會是怎樣局面?我在嚴寒天氣過後占了一個「頤」卦,因為第六爻生變,所以産生變卦「復」卦。
「頤」卦,艮上震下,兩條陽爻上下包圍四條陰爻,圖形上有如兩片嘴唇圍攏牙齒,好像在進食,切合大快朵頤、不愁吃喝之意,所以,「頤」卦基本上是吉卦。  現在讓我們打開《易經》,看看「頤」是甚麼意思? 頤:貞吉。觀頤,自求口實(占卜會吉的,觀察人的相貌,可以知道他吃得飽不飽)。它的彖曰:貞吉,養正則吉也(占卜是吉的,養生若得其法,就是正道)。象曰:君子以慎言語,節飲食(君子要謹言慎行,要節制飲食)。
我的理解,來年民生應該沒有大問題,基本上不愁吃喝,但是,不可浪費,慎防寅吃卯糧,避免消耗殆盡,例如,全民退保是關於老有所養的社會大事,勞動者勞碌了一生,現在該是頤養天年時候,但是,要養得正,要取之有道才能得到吉利,若果負擔超出社會負擔能力,不斷虛耗,那就是背離正道了。
變卦是「復」卦。 復是週而復始、回復元氣的意思,套用易經說話:「剝盡而復」。 從形象來說,代表正氣的陽爻,在「剝」卦中被五條陰爻擠到最上位置(即第六爻)後,差點全軍覆滅,幸好,皇天不負有心人,陽爻不但沒有完全消滅,反而從第一爻起重新出發,形成一陽生局面,實現否極泰來,經過黑暗沉淪,萬物又開始復發出生機。 當陽氣繼續滋長,陰氣逐漸消耗,最後六爻都變成陽爻,那就是「乾「卦,乾為天,此時候,陰霾盡消,朗朗乾坤重現人間。
我的理解,來年經濟或會從谷底恢復生機,最差最壞的情境即將過去,不過,由於積重已久,霎時間未必看到曙光。 讓我們再求教《易經》,看看「復」卦的彖是怎樣寫:「亨,⋯⋯出入無疾、朋來無咎。反復其道,七日來復」(亨通,生活正常無礙,朋友來往無阻,天道運行正常,但要七天才能恢復),這說明要回復正道、煥發生機還要走一段路,不會一步登天,但是,只要我們堅持不懈,抱著有所作為態度,一定會驅除所有剝落腐敗,全面回復活力。
祝君好運,猴年亨通!

2016年1月27日

寒潮盡顯祖宗智慧

內地著名歌曲《紅梅讚》:「紅岩上,紅梅開,千里冰霜腳下踩,三九嚴寒何所懼,一片丹心向陽開。」 當年聽這首歌的時候,曾經請教過一位老先生,甚麼是三九嚴寒?老先生告訴我,在中國,農民用數九來計算冬季寒冷天氣,這叫做數九寒天,由冬至那天算起,每九天為一寒天,最冷是第三九和第四九,歌詞的三九嚴寒就是冬季最寒冷的日子,到了九九,已是艷陽天了,內地還有一首著名歌曲《九九艷陽天》:「九九艷陽天,十八歲哥哥坐在河邊,東風吹得風車轉⋯⋯」。由冬至經過九九八十一天,大概到了31112日,相對於農曆二月初,已是仲春了,此時神州大地早就鮮花遍野,春光明媚。
今年的冬至是20151222日,按照數九寒天法則,最嚴寒的天氣是三九和四九,即是20161月9日至17日和118日至26日,今次百年罕見的霸王寒潮襲擊神州大地,正正是發生在四九寒天當中。 你看,我們祖先的智慧是不是很高?
124日(星期天)早上,北風經過徹夜敲打門窗,力道仍然猛烈,呼呼的不斷在耳畔嘶喊,羽絨被加一張絲棉被,床邊還有熱風吹送機,人在被窩裡,仍止不住顫抖。 天色微亮不久,「柴仔」就起來了,在房外焦急地哼著要上街遛達,它「早課」時間到了。 我和「柴仔」冒著嚴寒奔跑在大街上,寒風刺骨,夾著冰冷的雨點打在面上,竟然隱隱作痛,我懷疑那不是雨點,而是冰粒,柴仔」無懼寒風冷雨,奔跑自如,我因為沒有充足的禦寒服裝,唯有趕緊牽引「柴仔」回家,那時才知道氣溫只有三度。

烘麪包給「柴仔」作早餐,麪包是「柴仔」的至愛,只見它才吃了一小片,便急急忙忙跑到客廳四處嗅嗅,神情異常緊張,驀然間,客廳周邊噼噼啪啪亂響,聲音宛如我少年時燃放的沙炮,「柴仔」遁聲四處奔跑,我也被這陣突如其來的怪聲嚇了一跳,最初以為是樓下裝修,但聲音不像,我又以為是電線短路發出的聲音,甚至以為是地震。 正當一家人滿面狐疑之際,磁磚地板陡然隆起來,呈現尖尖小山狀,跟著,又是噼啪兩聲巨響,兩塊磁磚應聲斷裂,這時候我才弄明白水坭因為嚴寒天氣收縮而互相擠壓,結果把地板擠壓至拱了出來,眼前們景象多麼的難以置信,情形實在太恐怖了!
這次霸王級寒潮冰封香港,打破歷史紀錄,也「毀」了我的家園,時間發生在四九寒天的日子裡,印證了祖宗觀察天象的智慧,我在香港生活了大半生,從未經歷過這樣寒冷天氣,爾後一定印象難忘,記憶永存腦海。

2016年1月23日

神奇的數字


 
旅行途中知悉蔡英文當選臺灣總統,她得票689(萬),實現了臺灣十六年來第二次政權輪替,也就是民進黨繼2000年由陳水扁出任八年總統後再度執政。 蔡英文此番上位是否能夠令臺灣同胞安居樂業,全看她會不會推動「臺獨」,若果她真的秉承陳水扁的政策,臺灣同胞一定受苦受難了,這是後話,也是一個嚴峻問題,讓我們拭目以待。 不過,我是樂觀的,但凡政客在野時為了爭取選票,競選說話大多不靠譜,一但上了臺,調子一定會改,而且必定順應潮流,不會搖動「九二共識」這個兩岸關係的基石。

 
今天要說蔡英文勝選的得票689(萬)這個數字,記得2012年,馬英九擊敗蔡英文成功獲得連任,他的得票也是689(萬),這算不算一個巧合?世事無巧不成書,也是2012年,梁振英當選行政長官得票也是689(張)。 原來,689真是一個神奇又幸運的數字,它能夠把決心從政的人送上政治的高峰,不過,政績如何?人民心中有一把秤,歷史也會有一個論斷。

 
更令人嘖嘖稱奇的事,是馬英九,梁振英、蔡英文三人名字都有一個英,難道英和689三個數字有不可拆開的因緣?如此看來,凡是想從政的人,尤其是名字有英的人,應留意689這個號碼,說不定奇緣由此開始。

 
我嘗試用689這個數字去占卜,得出「需」卦,「需」卦上卦坎(水)下卦乾(天),「坎」代表危險、陷困;「乾」象徵剛健,它的「彖傳」說:「需,須也,險在前也。」需,就是須,必須等待,危險就在前面。 凡占得「需」卦,雖然得到至高無上的地位,但前面的道路充滿艱難險阻,因此,謀事不應該冒進,在無能為力的時候,不要勉強而為,若是執意施為,事必付出巨大代價,更要懂得忍耐和等待,使用以柔制剛的方法,才能最終吉祥並且達到目的。

 
回顧過去幾年,香港和臺灣領導人在施政方面處處受到制肘,香港方面,屢遭反對派阻撓,有目共睹,不庸贅言;臺灣方面單是兩岸服務貿易協議,經多次攻關仍不能通過,兩地領導人雖然擇善堅持,惜終應驗了「需」卦的啟示:險在前也!

 

2016年1月14日

十訴花兒


民間選出十大名花,按得票高低依次為:梅花、牡丹、菊花、蘭花、月季、杜鵑、荷花、茶花、桂花、水仙

梅花成為花魁,算是艷壓群芳,古語有云:「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梅花不懼嚴寒,花蕊猶放,其特質成為國人品格象徵,內地至今好像未選出國花,原因可能是梅花已被台灣選上了,不好沿用,如果選牡丹為國花,又怕未必深孚眾望,所以只好懸空。
自古以來,文人墨客都喜歡賞花,筆下皆是正面褒獎,鮮有貶斥,我今不妨從另一個角度去議論一番,湊成十訴花兒,純屬文字遊戲,幸勿見笑。
 
梅花三弄斷肝腸  
古曲梅花三弄,與高山流水齊名,旋律偏向哀怨低沉,個人認為並不耐聽。 多年前,有一套改自瓊瑤同名小說的電視劇在香港放映,頗掀起一陣熱潮,家人追著看,而我卻不甚喜歡,因厭其終日哭哭啼啼,總要哭斷腸似的,破壞了梅花的正能量,損害了梅花高雅氣質。
 
牡丹仗葉才稱王 
武則天稱帝之後,在一個冬寒日子裡要遊覽御花園,下令百花齊放,聖旨難違,百花盡皆開放,唯獨牡丹不開,武則天叫人以火燒烤,牡丹才勉強開花,但已經觸怒武則天,於是把牡丹貶謫洛陽,從此不得入京城。 牡丹作為富貴之花,自然有王者風範,只是,牡丹雖好,還須綠葉扶持,而且,牡丹花下風流冤魂不少!
 
菊花秋祭最淒涼
水陸草木之花,可愛者甚繁,陶淵明獨愛菊,他隱居南山,採菊東籬下,一派孤寂落魄;悲愴詩詞人李清照人比黃花瘦,終日尋尋覓覓,陶李固堪同情,最惹人哀慟是秋祭的時花,正是: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
 
蘭花君子劍腹藏
花中四君子之一,然而,君子有真君子,也有偽君子,偽君子有時比小人還差,如岳不群之類,口蜜腹劍,為了僻邪劍譜,喪盡天良。 蘭花又令人想起受欺侮凌辱的女性,受風侵雨打的弱蘭,寧不教人嗟嘆乎?
 
月季帶刺易受傷 
玫瑰在中國稱作月季,這株俗稱愛情之花,備受女士喜歡,可惜花枝帶刺,試問有誰敢去採摘?為博紅顏一笑,豪買九百九十九朵玫瑰,不破產才怪?倘若一時間把持不定沾惹了越南玫瑰,肯定成了容易受傷的男人。
 
杜鵑子規啼血亡
杜鵑既是花名又是鳥名。「三月殘花夜更開,小簷日日燕歸來,子規半夜猶啼血,不信東風喚不回。」望帝呀望帝!你既然仿效堯舜把皇位禪讓,嫁出的女終是潑出的水,後悔有甚麼用?任你哭出血來,失去的東西是不會復回的。
 
荷花結子苦盡嚐
荷花蓮花也,周敦頤所鍾愛者,愛其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而且香遠益淸。 荷塘月色下,芙蓉仙子懷胎結子,其子必苦澀連連,宛如人生,何必藕斷絲連呢?
 
茶花女子交際忙
原產於中國,後傳至歐洲,不料成為小仲馬名著《茶花女》,鄉村姑娘襟上戴著山茶花,周旋於上流社會之中,穿梭在達官貴人之間,目的為了釣金龜,須知道,山雞焉能變鳳凰?
 
桂花孤單伴月光
「八月桂花遍地開,鮮紅旗幟竪起來 」,桂花是革命之花,可惜卻未能扭轉自己的命運,在八月十五月亮份外圓的時候,清冷月殿那株桂花樹顯得特別可憐,她一面要陪伴寂寞嫦娥,打發無聊日子,一面還要忍受吳剛無情斫伐,苦不堪言。
 
水仙只宜品茶香
雖然香氣四溢,水仙倘若身軀長得過高,宛如一棵棵大蔥,大煞風景,而且垂頭喪氣,一點也不好看,還是把它配製成茶葉最好,才能令人齒頰留香,回味無窮。

2016年1月8日

我愛漢字繁


自五四運動後,簡化漢字和推廣白話文猶如雙龍出海,在新文化學海中掀起萬丈狂瀾,當時,有一個所謂新派文人,竟然說:「漢字是世界上最齷齪最惡劣的東西,應該把它丟掉到茅廁去!」這樣粗鄙不堪的說話出自一個滿腹經綸的文人口中,不啻是驚世駭俗,也反映出當時的確有一撮知識份子對漢字是如何恨之入骨,他們為了把漢字最終消滅,進而達到拉丁化目標,第一個步驟就是要將漢字簡化。
漢字呈方塊形狀,端正秀麗,無論是以篆、行、隸、草各式書法寫出來,都美不勝收,可以說是美術和藝術的結合;漢字形狀出類拔萃之外,結構上特別強調左右均衡持平,予人的感覺是既優雅而穩固,絕對不會吊兒郎當,搖搖欲墜,不愧是中華文化的瑰寶。 漢字的出世,是我們祖先智慧的表現, 漢字在歷史上雖然出現過一些簡化,但是比起繁化只是九牛一毛,那些繁化過程,目的是為了明確表述不同意思,例如:「辟」,分拆成僻、闢⋯⋯用以區分復辟、僻靜、開闢不同字義;又如「布」字,分拆為布和佈,用以區分布匹和佈道兩種不同字義。
內地在19561月開始幾年間推出四批簡化字,這些簡化字有的總算合情合理,但是,不少是違背漢字結構的「六書」法則,完全為了簡化而簡化。請看:
圣(聖),丛(叢)、礼(禮)、尘(塵)、惊(驚)、尽(盡)、华(華)、灿(燦)、点(點)、历(歷)
又把同音但意義不同的漢字混在一起:                            
蒙(濛、朦)、弥(彌、瀰)、台(臺、枱、颱)、只(祇、隻)、系(係、繫)、复(復、覆、複)、尽(盡、儘)、钟(鐘、鍾)

用筆劃少的字代替筆劃多的字,容易造成不必要的誤解,當年主持漢字改革的官員也不得不承認有這個弊端,例如:「許多船只通過苏伊士运河」會被誤解為「許多船僅僅通過蘇伊士運河」。 學生如果用同音字去寫文章,在港澳臺地區一定被老師當作錯別字,例如:
1,我和同學去公園「游」玩(遊)
2,全國人民一同抗「御」敵人(禦)
3,我家僱用了一個「佣」人(傭)
4,過新年我們愛吃蘿「卜」糕(蔔)
5,孩子們都喜歡打「秋千」(鞦韆)
有些簡化字把精髓減去,最著名的例子是「亲爱」,它把親要相見、愛要用心都省去,這不是廢去精髓是甚麼? 把「塵」簡化成「尘」,雖然是神來之筆,但怎及得上一頭鹿在土地上奔跑產生灰塵的畫面呢?繁體字「驚」,讓我們想起馬兒惶恐形態,心旁加京的「惊」,怎樣也不及繁體字「驚」來得傳神。
不少繁體字根本筆劃不多,但也難逃簡化厄運,例如:
长(長)、韦(韋)、儿(兒)、岂(豈)、亚(亞),最離譜是「廈」和「廁」字只減去一點,成為「厦」和「厠」,減來啥用
漢字從甲骨文開始,那時候,社會上事物不多,一個字足夠表達意思,不過,隨著社會發展,一個字已不能表達不同意思,所以把這個字分解,甚至加多一些筆劃。 但是,歷史車輪滾動到今時今日,難道我們要回到原始社會,採用最簡單的結繩記事嗎?
內地用簡化字已是約定俗成,無法逆轉,移風易俗談何容易?所以化簡復繁不切實際,但愚見以為際此推行簡化漢字六十週年,不妨作出總結與回顧,至低限度,取消同音字,避免混淆字義

2016年1月3日

簡化字的流弊

明年,是內地推出第一批漢字簡化方案60年週年,幾代人寫和讀了簡化字滿一甲子,時間上不短了,從風俗習慣來說顯然是根深蒂固,如果今天要棄簡從繁,應該是不切實際和不可能的事。 環顧全球,有大量華人居住的星馬泰韓日,都先後跟隨內地採用簡化字,連聯合國也應用簡化字,在當今這種形勢下,要恢復繁體字,簡直是癡人說夢話。  奇怪的是,一脈相承的港澳臺仍然採用繁體字,這個情形顯得很不尋常,二千多年前,秦始皇尚能夠掃六合,統一文字,統一度量衡,今天,大中華區雖然共用同一種漢字,卻是一文兩寫,每當看見一些商品說明書裡面除了英日文外,竟然還有繁體中文和簡體中文,宛如兩種不同文字;出外旅遊,告示牌也是繁簡並列,毎見及此,情可以堪,寧不教人氣餒?
在我個人而言,極力反對寫簡化字,所以,我對外發文必定用繁體字,在這方面,應該算是一個頑固份子。 記得我寫博文的初期,曾經發表了兩篇關於簡化字弊端的文章,至今瞬間五年,近因留意到網上關於鈔票上圓元爭論,遂又對簡化字興起感慨之言。
書畫大家鄭板橋有一副著名的對聯:
刪繁就簡三秋樹
立異標新二月花
鄭板橋一生追求簡單淡泊,是後世人的楷模。 一切從簡,就是我們追求的目標,為了達到這個目標,所謂拋棄繁文縟節、簡化工作流程等等應運而生。 但是,世事無絕對,簡化是不是最好?尤其是把國人引以為傲的漢字胡亂簡化,是不是好呢?漢字改革經歷了整整六十年,好壞如何?愚見以為值得在此時此刻回顧總結。
毫無疑問,新中國成立的初期,我們的長輩很多目不識丁,要他們提筆學寫字,遇到筆劃多的字一定大傷腦筋,為了普及教育,掃除文盲,這時候若能夠把漢字簡化,的確可以迅速幫助學習文化。 但是,不理漢字的淵源、結構、字義、發音、個性等等因素胡亂去簡化,完全出於執行上級指令為簡化而簡化,因而就出現了一些令人啼笑皆非的情況,例如:
亲(親卻不見)
爱(愛而無心)
厂(廠中無物)
鱼(魚離開水)
声(聲無耳聽)
开(開不到門)
兽(獸類無犬)
网(網非絲織)
以上雖然屬於戲謔性質,但是,能反映這些字完全背離祖先創造文字的原意和靈感,變得毫無意義和精髓,最令人生氣是把同音字作簡化字,明明是不同字義,由於發音相同,硬是混在一起使用。例如:
「里」代替「裡」:到底是里面,還是裡面?
「余」代替「餘」:到底是余日無多,還是餘日無多?
「面」代替「麪」:面包,它連原材料麥也沒有了。
「干」代替「幹」和「乾」:樹幹、乾淨為一談!
「征」代替「徵」:軍隊要征戰,還要去徵兵。
「后」代替「後」:環球小姐是住在後座,還是丟了她的后座?
「游」代替「遊」:原來花園可以游的。
「斗」代替「鬥」:底是一斗米,還是斗氣?
我閱讀內地文章或瀏覽簡化字網頁時,如果出現上面的例子,必定要費腦筋思索才能明白,有時甚至造成不必要誤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