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wered By Blogger

2012年10月30日

味苦猶帶三分甜

味苦猶帶三分甜

文章日期:10/30/2012 03:28 pm
印象中,夏秋之間苦瓜特別多,但是,近年苦瓜似乎四季皆有供應,好吃苦瓜之人,不愁沒法大開朵頣。 日常每逢陪伴妻子去市場買菜,我必定提議買苦瓜佐饍,而妻子又必然說我是個「苦瓜癲」,還說不明白為何母親生前說我從不吃苦瓜。 其實,這是人之常態,不少人當他還年少的時候,的確不喜歡吃苦瓜,因畏其苦澀味道也!我女兒至今仍然討厭苦瓜。 但是,隨著年紀大了,不少人會從害怕吃苦瓜變成愛吃苦瓜,口味轉變的原因未明。 由於年少不吃,年紀大了才愛吃,所以苦瓜又叫做「半世瓜」。 當年母親對妻子說我不吃苦瓜,那只是她的印象還停留在我的孩提時代。

若笑我是「苦瓜癲」,我會直認不諱。我的朋友L 君和我都酷愛吃苦瓜,假如我是「苦瓜癲」,他就是「苦瓜痴」。
一痴一癲外出吃飯,苦瓜必然是桌上首選菜餚,那怕是身處高級食府,還是風味小廚,也不管菜牌上沒有苦瓜類,我們一坐下,苦瓜炒牛肉必定照點如儀。 記得有一次在某酒店午饍,年輕的女服務員走來替我們寫菜,我循例點了苦瓜炒牛肉,L 點了苦瓜燜班腩,我留意女服務員嘴角微微一翹,似有點訕笑,跟著,L 再點了一個苦瓜排骨㷛,女服務員開始面露懷疑神色,問道:「都是苦瓜?」 「對呀!全是苦瓜。」我意猶未盡,還想再點一樣清炒苦瓜片,這時候,女服務員笑了出來:「這麼多苦瓜,你們不怕苦嗎?」 「不怕!」 女服務員轉身離開,我們知道她心裡一定在罵著:兩個傻佬!

苦瓜這東西是舶來品,原產地應該是印度或者是印尼,我國的古籍從無記載,直至到李時珍的《本草綱目》才有記述。
如按此推算,苦瓜大概從明朝時候才傳入中國並發揚光大。 苦瓜用以佐饍,款式數不勝數,作為潮汕人氏,我最喜歡苦瓜醎菜燜排骨,加上少許的黃豆,燜煮後用砂鍋盛載上桌,色香味齊全,最好趁熱而食,此時的苦瓜入口即融,苦澀之味經過長時間悶煮而大減,苦中猶帶三分甜,最是精華所在當然是一鍋的湯汁,所有苦瓜之苦、醎菜之酸和排骨之甜匯集一起,直是人間最佳味道。

苦瓜渾身是寶,近來被視為健康食物,皆因它含有豐富的維他命,能提高身體免疫力,降低血壓,甚至有抗癌作用,女士們更認為有排毒成分,能達到瘦體護膚之效。
KM 在此奉勸年輕人,尤其是年青女士,應盡快轉換口味而多吃苦瓜,一方面表示自己已然成長,一方面可透過茹苦含辛,去攝取苦瓜的營養素

2012年10月24日

無盡的思念

無盡的思念

文章日期:10/24/2012 12:55 am
某年大年除夕,春節的腳步聲已在門外響起來,然而屋裡面半點過節氣氛也沒有。往年這時候早就貼好了揮春,辦好了年貨,封紅封包的新鈔票也換了,一家人喜氣洋洋等待爆竹一聲,除舊佈新。然而,這一年卻是如此反常。
 
當還是午飯的時候,妻子曾經打電話來:「我們幾天沒有跟孩子一塊兒吃晚飯了,明天過年,今晚除夕,一家人吃年夜飯好嗎?」
 
「也好,反正醫生說母親情況穩定,今晚不去醫院,在家中簡簡單單吃頓飯過年算了。」我應答她。
 
夜晚,飯桌上母親慣常坐的位子依然空著。才三歲的女兒天真爛漫地問:「爸爸,為甚麼嫲嫲還不回來吃飯呀?」
 
我還來不及回答,年長一點的兒子用食指按著自己的小嘴,朝著妹妹輕輕「嗖」了一聲。

這晚的菜餚根本不是傳統的團年菜色,與平常一樣,只比往日多了一碟燒肉。我和妻子一點胃口也沒有,呆楞楞,不言不語,兩個孩子也出奇地靜靜吃著他們最喜愛的炸雙棗。良久,妻子打破沉默,說:「看你這副心緒不寧樣子,知你放心不下,吃過飯我和你去醫院探奶奶吧。」
 
「不,你留在家照顧兩個孩子,我自己去好了。」我回答後放下飯碗急急忙忙出門。

巴士很快停了站,我沿著斜坡朝醫院走去。臘盡冬殘,晚飯時分,街上行人稀疏,店鋪大都關了門,只有幾盞路燈發出幽暗的光線,倍感孤寂冷清。不知是否受到心情影響,我感到寒風格外凜冽,縱然雙臂交叉互叠著取暖,身體仍不住地打哆嗦。
 
行走中我想起兩年前醫生告訴我的話:母親做過手術,唯求不要復發,否則就麻煩了。為了讓她過好餘下的人生,我和姐姐只告訴她是普通腸胃病,這些日子以來,她弄孫為樂,漸漸忘記了身體的傷痛。一個多月前,不幸的事情終於發生了,母親的舊病不但復發而且已經擴散,她的年紀已不適宜再做手術,為了讓她好好走完人生的最後一段路,我和姐姐始終沒有把真相告訴她。

除夕夜,冷冰冰的醫院,病人身邊的親友都走了,我悄悄地來到母親床前,看到她瘦削面孔,雙目緊閉,我心中一酸,輕輕叫了一聲:「媽」。
 
母親微微掀動了嘴唇,「唔」了一聲,她知道我來了。
 
「明天過年了,是馬年。」我附耳告訴她。
 
母親又「唔」了一聲,嘴唇依然微微抖動著,似乎想向我講甚麼。這時候一個護士走來替她量血壓,我趁機詢問母親的病情,護士說這幾天情況很正常,沒有喊痛,憑她的經驗,應該還有好些日子。
 
病房一派寂靜,這種沉寂氛圍令人感到有點窒息,我坐在病床邊的椅子上,默默地凝視著母親,想起她坎坷的人生,丈夫太早辭世,生活重擔落到她的身上,她沒有在重擔下彎腰,堅強地用雙手養活一對兒女,以至各有所成。
 
驀然間,一陣腳步聲打斷思路,醫生帶著兩個護士來巡房,我連忙擦掉眼淚,退到病房外面等候。時間走得蝸牛般緩慢,好不容易才等到醫生出來,他重複了護士剛才對我講過的話,他們堅信此時母親身體還是好的。我對醫生和護士的說話深信不疑。
 
我回頭看見母親緊閉的雙唇再次掀動,被子下的右手好像微微抖動,我趕忙把耳朵貼近她的嘴巴,但沒有聽到甚麼。護士送走了醫生,回來對我說:「放心吧,她只是睡著了,這裡有我們看著,沒事的,回家過年吧!」
 
我端詳著母親,看見她胸膛一起一伏,呼吸均勻,睡姿安穩,相信她的確睡著了。
 
我頂著刺骨寒風回家,把情況告訴了妻子,鄰房的小兄妹睡得猶酣,妻子聽了後似乎也放寬心,對我說:「醫院多病菌,快去洗澡,明天早點起床再去探奶奶,向她拜年。」
 
我感激妻子對母親的孝順。我洗滌後準備上床休息。才躺下不久,一輪急促的電話鈴聲響起來,是醫院來電話說母親不行了,妻子聽了電話,心中一陣嘀咕:醫生不是說情況穩定嗎?怎麼忽然間說不行了?我說不管怎麼樣,得馬上趕到醫院,我一面打電話通知姐姐,一面叫醒兩個孩子。可是,去到醫院,病床上的母親已沒有了氣息,她來不及留下說話便走了。看到躺在床上動也不動的母親,我眼淚奪眶而出,兩個家庭七八人哭作一團,直至護士來移走母親遺體,各人才漸漸止住了哭聲。
 
問天何太忍!為甚麼不許母親多過一天,果真是「閻王要你三更死,不許留人到五更」?後來,醫生和護士向我解釋,說他們也料不到母親的病情會急轉直下。我沒有追究,也沒有抱怨,只是每想念於此,無法原諒自己的大意,惱恨自己沒能送她上路,那晚發出的「唔、唔」的喉音,應該是她開始上路的信息,只是人人以為她安睡了。這麼多年來,每當除夕這一天吃著年夜飯的時候,總是勾起對母親的無盡思念,以及難以釋懷的愧疚。
 
 
寫於2012年母親節,修改於同年重陽節。

2012年10月18日

末世篇章有逸才


末世篇章有逸才


文章日期:10/18/2012 10:10 am
寫了李商隱,怎能不寫杜牧? 題目詩句是宋代名相王安石對杜牧的讚譽。 杜牧比李商隱大十歲,兩人都是在26歲時高中進士,但是,杜牧是憑真才實學考得功名,而李商隱是得到令狐楚賞識和推薦才得中進士,當然,我們不能因此而貶抑李商隱的才華。 杜牧出身官宦家庭,祖輩都在朝廷做大官,他的祖父曾官至宰相,只是來到杜牧這一輩,才家道中落,這一點和李商隱頗為近似,惟李商隱常對外稱說自己是李氏皇朝宗親,但無實際憑證。

因為寫了「落魄江湖載酒行,楚腰漸細掌中輕。十年一覺揚州夢、贏得青樓薄幸名」詩句,千百年來杜牧被冠上放蕩不羈的帽子,認為他是終日徘徊於歌臺舞榭和青樓妓院的浮誇浪子。 其實這是天大的冤枉,杜牧一系列的纏綿抒情詩篇,恰恰是一幅幅末世風情畫,他用作夢去自我反醒之餘,又譏諷唐末士大夫階級的生活情態。 他不朽的詩作,運用既清新雋永又寓意深長的句子,去寫景,去抒情,在世人面前顯露了他極高的寫作技巧,例如:

青山隱隱水迢迢,秋盡江南草木凋。
二十四橋明月夜,玉人何處教吹簫。
--《寄揚州韓綽判官》

煙籠寒水月籠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
--《泊秦淮》 

千里鶯啼綠映紅,水鄉山廓酒旗風。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台煙雨中。
 --《江南春絕句》
 

遠上寒山石徑斜,白雲生處有人家。
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於二月花。
 --《山行》

以上幾首極具生活氣息的詩篇,都是杜牧在掦州出任淮南節度使幕僚時所作,這個閒職長達十年,讓他有足夠時間去體察人民的生活,從而寫出了曠古絕今詩篇,這就是文藝來自生活,又高於生活的道理。

杜牧抒情詩篇固然為世人津津樂道,但最為人稱道的卻是他的詠史弔古詩歌,他經常用出人意表的歷史觀,去點評歷史人物,可以說別具一格。 在未中進士前,年少的杜牧已經寫下了震驚當時的散文:《阿房宮賦》,由「六王畢,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講起,描述了項羽帶兵攻入咸陽,焚燒阿房宮,大火歷時三月不熄的歷史事件。 我在早前的一篇博文《銅雀台》中,引述過的《赤壁》:「折㦸沉沙恨未銷,自將磨洗認前朝。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世人一般同情周瑜遭遇,但杜牧在此不但不予同情,還作了調侃。 另一首《題烏江亭》也非常有名,就是描寫楚漢相爭史蹟,人們都認為項羽戰敗乃咎由自取,縱使再戰也回天乏力,而他卻說捲土重來,勝敗難料。詩曰:
勝敗兵家事不期,包羞忍恥是男兒。
江東子弟多才俊,捲土重來未可知。

諸位細讀了杜牧以上多首七絕(他絕詩真是一絕)後,還會認為他是浮誇子弟嗎?「小李杜」二人孰高孰低?還是各擅勝場,那就見仁見智了。

2012年10月13日

啟蒙

啟蒙

文章日期:10/13/2012 02:22 pm

每年的大時大節對垂危的人來說,是一個個難度過的關,現實中我有不少前輩親友,都是在大節日前去世。 中秋節前夕,近代最有名望的傳統文化學者南懷瑾老先生在太湖旁寓所壽終正寢,享年九十五歲。 這位被譽為當代傑出的國學大師,一生有不平凡的經歷,在國家存亡之際,他擔起匹夫之責,毅然投筆從戎,及至抗戰勝利,又回歸學術文化領域。 他精通儒釋道三教義理,著作繁多,成一家之言,他說過:「人生的最高境界是佛為心,道為骨,儒為表,大度看世界。」

南懷瑾先生是前輩權威,學術地位之崇高已是眾口一詞,不容筆者小輩嚼舌。 先生所寫的兩部易經作品:《易經雜說》、《易經繫傳別講》,是我多年前學習易經的啟蒙書本,至今仍手不釋卷,先生這兩部著作一如《論語》,屬於述而不作,是他的弟子輯錄老師的講述而成。 的書櫥若以類別而分,易經書最多,著者之中固然有古之大家,如孔子、邵康節等,現代著者包括內地、台灣、日本名家,若以現代作家而論,最是權威,寫得最令人通曉明白,最具誠意(個別作者對自己的研究似留有一手,不想傾囊相授),而且對我啟蒙最深,得益最多,就是南懷瑾先生的《易學經雜說》和《易經繫傳別講》(上下二傳)。

易經是六經之一,被稱譽為群經之首。 讀書時已知有易經,卻不曾深入了解,謀事後不久便買了兩本周易古籍,想看看裡面說甚麼? 誰知,一看心中便發毛,書裡面全是八卦圖像和艱深文字,完全不知所云,於是乎束之高閣。 十多年前,我忽然有興趣研究易學,遂揭開麈封典籍,可惜依然一竅不通。 後來偶然在書店發現南懷瑾先生的《易經雜說》,一看便愛不釋手,它宛如一塊敲門磚,替我打開了易經大門,先生把易經的「絜靜精微」,深入淺出,一一寫得清楚明白。 此,《易經雜說》便成為我每晚必須閱讀的書,由於得到前輩的啟蒙,仿如醍醐灌頂,茅塞頓開。過不斷閱讀學習,打下了基礎,再看其他人的易經著作,已是觸類旁通,不覺有難度,而熟習了易經之後,由易經衍生出來的「占卜」、「文王卦」、「梅花易數」以及「六親」等術數就掌握了。

周易第四卦,「山水蒙」,卦辭曰:「亨。 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此卦意思是剛開端,要得到啟發才能去除蒙昧。 在易學上我是童蒙,南懷瑾先生是書本上的啟蒙老師,今哲人其萎,筆者願執弟子之禮,向先生致以崇高敬意。南老師,安息!

2012年10月8日

身無彩鳯雙飛翼

身無彩鳯雙飛翼

文章日期:10/08/2012 11:31 pm
中國是詩的國度,唐朝是詩的黃金時代,289年的唐朝國祚與詩一刻也沒有分開過。 唐詩歌從初唐四傑(盧照鄰、王勃、楊炯、駱賓王)出發,經過了盛唐李杜(李白和杜甫)等大家的高峰階段,當來到晚唐有「小李杜」之稱的李商隱和杜牧時候,唐詩已到了壓軸之卷。 縱然如此,小李杜的詩歌一點不是師老兵疲,反而更像交響樂曲到了最後一章,以高潮式的奏鳴作結束。 「小李杜」的作品不但沒有被李白、杜甫比下去,相反,有了他們的加入和裝扮,一部《全唐詩》巨鑄才算是完整,才沒有缺憾,才能光芒萬丈。


李商隱九歲之時父親早逝,此後過著「四海無可歸之地,九族無可靠之親」的艱苦日子,十九歲時得到當朝大官令狐楚賞識,收為門下,二十五歲考中進士,這是古代中國學而優則士的典型。 二十六歲時,又得到另一個大官王茂元的欣賞,招為女婿。 可惜,隨著李商隱的成婚,麻煩的事也隨之而來,原來,令狐楚和王茂元分別屬於牛李兩黨,牛李相爭在晚唐時候是國弊,牛李彼此互相攻奸,李商隱夾在恩人和丈人之間,日子很不好過,仕途相當暗淡,一個極有才華的詩人,成為政治鬥爭的犧牲品,終令一生潦倒困頓。

李商隱的詩予人的感覺是綺麗含蓄,婉轉迴環,遣詞用字精煉細膩。 千百年來,人們較多注意他沒有命題的言情詩篇,特別有興趣在他「無題」詩的字裡行間去挖掘詩人的風流韻事。 例如,本文題目「身無彩鳯雙飛翼」就是出自其中一首「無題」:
昨夜星辰昨夜風,畫樓西畔桂堂東。
身無彩鳯雙飛翼,心有靈犀一點通。
隔座送鉤春酒暖,分曹射覆蠟燭紅。
嗟余聽鼓應官去,走馬蘭台類轉蓬。

世人還未看懂這首詩含義,就被「身無彩鳯雙飛翼,心有靈犀一點通」兩句玲瓏透絕的詩句所傾倒。


另一首「無題」:
相見時難別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
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乾。
曉鏡但愁雲鬢改,夜吟應覺月光寒。
此去蓬山無遠路,青鳥殷勤為探看。」

此詩字字精煉,句句膾炙人口,詩中那種無奈無助情懷,讀後令人嘆息不止。
十多年前,殿堂級歌手徐小鳯就唱過用這首詩譜寫的名曲,她運用低迴哀怨的唱腔,把詩句演繹得淋灕盡致,無出其右。

為人傳誦不止,也令人爭論不休,還有一首七律「無題」,到底詩句裡面的錦瑟是一條古琴? 還是悼念逝去妻子? 甚至是暗指自己人生遭逢? 世人爭議至今無一公論,矇矓一片,然而詩句之清奇,用典之準確,比興之佳上,含情之深湛,足以把李商隱推上詩壇的高位,詩文如下:
錦瑟無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華年。
莊生曉夢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鵑。
滄海月明珠有淚,藍田日暖玉生煙。
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
 
我認為,這首詩當然是懷念妻子之作,因為夫妻恩愛是用琴瑟和鳴去形容,一看而知,無須爭拗。他還有一首寫給妻子的小詩:
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
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

這是他外遊時思念妻子而作,把家中的生活細節寫出來,形象地表達和妻子聯床夜話情景,言簡意賅,情深意長。

李商隱一生,仕途上被牛李相爭而拖垮,感情上因妻子的早逝而鬱鬱寡歡,盡管曾經與宮娥、女道士談情說愛,但都無疾而終。其實,李商隱的詩歌,言情詩篇只佔一部份,他還有很多描寫民生、弔古詠史和感懷家國的作品。

2012年10月3日

文章日期:10/03/2012 09:36 pm
壬辰之年,己酉之月,
哀哀斯民,苦海罹難。
三十九人,不幸夭亡。
飛來橫禍,寧不痛傷?
噩耗傳來,摧人心肝。
海上明月,慘淡無光。
天昏地暗,香江愴然。
週年盛會,空喜一場。
鐵號悲劇,情節照搬。
撞擊之後,南四洞穿。
水灌船墜,瞬息之間。
百餘軀體,頓失依攀。
顛三倒四,疊在一旁。
子呼父母,妻喚夫郎。
呼天搶地,慘絕人寰。
上蒼不憫,命如晨霜。
馳援急救,來自八方。
特區降旗,以表悲慚。
逝者諸君,路上走安。
傷者諸君,盡快復康。
生者諸君,重展歡顏。
謹具祭文,以悼再三。
魂如有知,我心得鑒。
嗚呼哀哉,伏惟尚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