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wered By Blogger

2017年4月3日

悲喜糾結的清明


春季從農曆一月開始,經歷了初春、仲春,來到今天已是暮春時分了,暮春的標誌是清明,清明和冬至一樣,既是節氣也是傳統節日,清明節最重要的習俗是拜祭先祖,屬於是春秋二祭的春祭。 毫無疑問,清明節是中國人慎終追遠的日子,在這期間,孝子賢孫去到祖先墳前叩拜和焚燒紙錢,為墳墓除草修葺。 唐朝白居易對清明有這樣描述:烏啼鵲噪昏喬木,清明寒食誰家哭。風吹曠野紙錢飛,古墓壘壘春草綠。」(注)
(注)在這裡順便講寒食的典故:晉國重耳未做國君前曾經蒙難,得到下屬介子推割肉喂食充飢,後來他當上春秋五霸,大封群臣,竟然忘記了介子推,介子推氣得隱居深山,重耳後來才記起這件往事,於是親自上山尋訪,介子推避而不見,重耳為了逼使介子推現身,命人燒山,結果,介子推被活活燒死了,重耳怪責自己又犯了一次愚蠢錯誤,於是把介子推死忌那天定為寒食,每逢寒食,民眾不準生火煮食。因為寒食之後緊接著是清明,為了避免重複,古人後來把兩個節日合成一個清明節。
東晉王羲之蘭亭集序開首說,「暮春之初會於會稽山陰之蘭亭,修禊事也⋯⋯」這個暮春之初正是清明節期間,修禊事者就是拜祭活動, 可見,清明的重要活動是悼念先人、追思拜祭。 如果要數最著名的清明詩篇,一定是:「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杜牧用簡潔明瞭字句,刻畫清明時節的愁懷苦緒,但是,詩句之中又呈現訪友飲酒尋歡的一面。
清明是二十四節氣中第五節氣(是節不是氣),天氣到了這時候溫暖清爽,萬物滋長,古語說:「造樹植林,莫過清明」。經歷了嚴冬壓抑,人們心中憋著的那股悶氣,終於在這春意盎然的清明時節釋放出來,他們不禁走出郊外去騎馬、踏青、放風箏,手執楊柳枝縱情歌唱,那種歡欣喜悅的心情可想而知。
以上的詩文和民間活動,證明清明一方面是悠悠哀思、切切悲情,另一方面卻是歡聲笑語,喜樂無窮。 一個節日具有兩種大相逕庭情懷,而且落差又是這麼大,頗令人費解。 清明的悲與喜不經意的碰撞,卻織造了千年情感糾結,這難道就是我們所謂的悲喜交集麼?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