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wered By Blogger

2021年9月10日

懷異心皇叔謀叛亂 陷圈套太子疑興兵 (漢武系列8)

《淮南子》神話故事:嫦娥奔月

武帝時期發生兩宗涉及皇族的大案,主角一個是皇叔,另一個是太子,都與政變有關,主角最後自殺身亡。 

劉安的祖父是劉邦,也就是武帝劉徹的堂叔,他世襲淮南國王,獨霸一方。 劉安又是一個文學家,他編著的《淮南子》,在古典文學領域中有崇高的地位,家喻戶曉的神話「女媧補天」和「嫦娥奔月」,便是出自《淮南子》;他還發明了我們的家常美食:豆腐。 劉安堂堂一個淮南國王、文學巨匠,緣何會叛亂並招致覆亡,禍起蕭牆究竟從哪兒說起? 

劉安有兩個兒子,長子劉不害,庶出;次子劉遷,因為正室所生,所以被立為世子。 劉遷為人好勇鬥狠,為了證明自己武功高強,強廹劍客雷被和他比試,比試中,雷被不小心刺傷了劉遷,劉遷非常憤怒,誓要報一劍之仇,雷被為了躲避劉遷胡攪蠻纏,決定去參軍避禍,劉安知道了,設法阻止雷被進京。 在當時,鑒於對匈戰爭吃緊,急需兵源,武帝曾經下令地方政府不得阻止人民參軍,雷被在走投無路之下,唯有向武帝狀告劉安。 按照律法,劉安或會被判死刑,但武帝乃念皇族關係,只削去淮南國兩個縣作為懲罰,劉安不但沒有感謝武帝的寬容,反而密謀起兵叛亂。 

劉安庶長子劉不害,是一個與世無爭的人,長期被父兄欺壓,但他的兒子劉健卻不甘心父親和自己一無所有,於是便向武帝告爺爺一狀,說劉安沒有執行推恩令(各親王要把領地分封給兒子),而且正在密謀造反。 謀反?觸動了武帝神經,於是派兵鎮壓,但消息很快外洩,大軍未至,劉安已經畏罪自殺了。 劉安仗著是劉邦的孫子,輩份比武帝還高,聽從國舅田蚡的唆擺,挑戰皇權密謀造反,落得可悲下場,正是:「秀才造反,三年不成」。 


武帝雖然英明神武,但到了晚年卻糊塗昏庸,他寵信了江充,挑起一場「巫蠱之禍」,逼死皇后衛子夫和太子劉據。 

江充這個奸險之徒,穿著奇裝異服去見武帝,武帝竟然被吸引(有些史料暗示武帝有龍陽之癖),從此成為寵信。 江充是新一代酷吏,專門打擊皇族成員,他指責長公主不該越禮使用皇帝專用馳道,幾經辯解,江充還是殺死駕車的隨從。 同樣的事件也發生在太子劉據身上,太子親向江充求情,也無法保護自己的侍從,從此太子和江充交惡。 

江充害怕太子日後登基,想起舊事會對自己不利,於是誣告太子用巫蠱之術陷害武帝,武帝誤信為真,派人搜索太子寢宮,當然甚麼也沒有,劉據聽從部下建議,向母親衛皇后借調警衛軍去捉拿江充,但武帝卻以為太子想謀反,發兵追殺,可憐的劉據來不及向父親解釋,被團團圍,最後引頸自刎。 衛皇后得知兒子自殺,悲痛欲絕,悔咎借兵造成不可挽回的悲劇,也用三尺白綾結束自己的生命。 

事後,朝廷查清楚是江充的陰謀,武帝老年喪妻喪子,追悔莫及,他向全國人民發了一道罪己詔書,這就是著名的「輪台詔」,檢討了自己的過失以及宣布新的政策,及後,還興建了一座思子亭,懷念太子劉據,而一代賢后衛子夫則被追諡為「思皇后」,成為中國歷史上第一個有諡號的皇后,得到了應有的安慰與榮耀。

 

上文:鳳求凰撫琴挑新寡 白頭吟賦詩動舊侶
下文:歡情薄后妃多枉死 顧全局社稷萬年長
                                          


17 則留言:

  1. KM先生, 這故事教我知道「善有善報」, 可惜要等命喪黃泉才得嘉封!

    回覆刪除
    回覆
    1. 歷史上對劉安謀反有不同意見,有認為他沒有謀反之意,這基於秀才造反,三年不成的理論,但史記的描述,似乎是「證據確鑿」,無論如何,死了就死了,封號全部收回,食邑也沒有了。

      刪除
  2. 中國歷史的權力鬥爭真係水蛇春咁長,有慘不忍睹之感。

    回覆刪除
    回覆
    1. 挑戰皇權大多失敗,特別對著那些有作為的君王,那只是蚍蜉撼樹。

      刪除
  3. 漢武帝誤信讒言,累死妻兒,難得他肯承認過錯,向全國人民發佈一道罪己詔書。
    肯檢討過失,建立思子亭,追諡衛皇后,武帝也算得上是一代明君。

    回覆刪除
    回覆
    1. 他的爭議性極大、或許他不算是明君,但屬於有作為、雄才大略的君主。人到晚年,判斷能力有所下降,特別是身邊有小人,不能察納雅言,就會造成過失,但是,能檢討能自咎,總是好的。

      刪除
    2. 身為一國之君,肯向天下臣民承認錯誤,這個在古代真不多見。
      男人很多都是貪新忘舊,有財有勢就是這樣的了,已不足為奇。
      死後追封,總好過死後被褫奪名位好得多。若生前的名位被褫奪,族人內外都蒙羞,封地的收益也會被沒收殆盡。

      刪除
    3. 「罪己詔」開創歷史先河,武帝在檢討自己的過失的同時,最主要是修正了對匈奴戰爭的策略,不再一味強攻猛擊,讓人民得以從戰爭中緩解過來,不失是個好的策略轉移。任何人都有蓋棺定論的時候,特別是歷史人物、重要人物,我認為五五論已經很好了,以武帝為例,有人批評他窮兵黷武,也有人認為他是保家衛民。匈奴之放肆,氣焰實在過分,不能不予痛擊,強如呂后,尚且遭到單于調戲,要她改嫁她為妃,呂后當時守寡,但大權在握,如此受氣也忍下了,看到這裡,能不贊成武帝對匈用戰嗎?

      刪除
    4. 更正:⋯⋯⋯強如呂后,尚且遭到單于調戲,要她改嫁他為妃⋯⋯

      刪除
    5. 當時的匈奴實在太氣燄,聽聞漢武帝曾經御駕親征,也算得上是個好榜樣。

      刪除
  4. 回覆
    1. 通常所謂風光大葬或者給予名譽,都係做比活人睇,死者邊會知道,古今中外皆是。當衛皇后年老色衰,李夫人等年青人入宮,武帝已經厭倦了。

      刪除
  5. KM先生, 你好! 你說了才知道👍 謝謝分享了豆腐的誕生 ❗️ 網上文章 / 視頻 :

    01a.朱老師專欄 歷史小故事‎ > 17. 淮南王劉安與豆腐
    http://sites.chhs.hcc.edu.tw/zhu-lao-shi-zhuan-lan1/
    01b.澳門虛擬圖書館 七 豆腐業
    https://www.macaudata.com/macaubook/book093/html/10201.htm

    02a.淮南豪華豆腐宴 https://youtu.be/UqL03KG3VPQ
    02b.安徽淮南豆腐宴 https://youtu.be/GZTKskEGiBc

    回覆刪除
    回覆
    1. 到江蘇旅行,豆腐的故事都會被提及,這種二千多年前發明的食品,現在還受歡迎,我就是其中一個了。謝謝留言及相關連結,看過了。

      刪除
  6. 也有說衛子夫知道皇帝要削去她的后位,所以趕在前了斷自己生命,怎樣說衛子夫是用死去保存自己的后位。

    回覆刪除
    回覆
    1. KM2021年9月19日 下午3:18
      這個說法不無道理,也是衛后先見之明。 以死明志,以死保尊嚴,自古至今都是一個選擇。

      刪除
  7. 這個說法不無道理,也是衛后先見之明。 以死明志,以死保尊嚴,自古至今都是一個選擇。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