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wered By Blogger

2020年9月26日

自古英雄出少年(東坡系列3)

這是電影「自古英雄出少年」的海報,來自網絡,與本文內容無直接關係。



10371月,一顆閃亮的彗星降臨四川眉州大地上,北宋文壇領袖,中國千古第一奇才蘇軾誕生。 這時候正是宋仁宗時期,皇帝經歷了貍貓換太子的劫難,懂得生命的可貴,所以執政以來,以仁義治國,還特別禮待文人,鼓勵全國人民勤於學習,學而優則仕,甚至,文人犯罪只坐牢可免於死。 

眉州雖然是小鎮,但有岷江的流水和眉山的森林映帶左右,儼如一塊地傑人靈好家園。 二十七歲始發奮的蘇洵誕下這個不世奇才,就把兒子取名為蘇軾,軾就是馬車的扶手,之後他依然到處遊學,此時蘇洵的學問已經是全國聞名,可惜至今還沒有功名。 程氏是蘇洵的妻子,出身名門望族,知書識禮,在丈夫遊學時候肩負對蘇軾和二年後出生的蘇轍兩兄弟的撫養教育責任。 

有一天,程氏向蘇軾講述東漢范滂事蹟,范滂自小懷有大志,當了官因為反對十常侍亂政而被捉拿,臨行,范滂跪拜母親叩謝養育之恩,范母說:「我想教你做壞人,但是壞人是不能做的,所以我教你做好人,但好人的結果竟然這樣。」母子相擁而哭,旁人看到心酸流淚。 蘇軾對母親說:「我長大後要學范滂,您會反對嗎?」程氏說:「你能夠做范滂那樣的人,我難道就不能成為范滂母親那樣的人嗎?」 母親的諄諄教導,年少的蘇軾立定志向要做一個正直,有作為的人。 

蘇洵的文學基因全部遺傳給蘇軾,父母高超的教育方式,蘇軾小小年紀文學根基非常扎實,而且才華出眾,在眉州一帶有小神童之稱。 私塾的劉夫子負責教導一班小學生,劉先生在紙上寫了自己創作的「鷺鷥詩」,讓學生們學寫,詩當中兩句劉先生自覺得意,曰:「漁人忽驚起,雪片逐風斜」,他問學生覺得怎樣,大家都拍手叫好,只有年僅七歲的蘇軾有點不同意,他謙虛地站起來對老師說,「雪片逐風斜」好像沒有交代雪片的下落,建議改為「雪片落蒹葭」會更好些,老師聽了大為欣賞,感嘆這麼小的年紀就有這麼好的詩歌意境,脫口說,我今後再無能力教導你們了! 

眉州尼姑庵有一個姓朱老尼姑,已經九十多歲了,但身子極壯,精神矍鑠,記性特好,少年的蘇軾最喜歡去找她,一老一少,談今論古,相處非常融洽。 原來老尼姑是五代十國後蜀皇后花蕊夫人的侍婢,在花蕊夫人熏陶下,滿腹經綸,蘇軾和她閒談時,得到不少教益。 有一天,老尼姑向蘇軾講述皇帝孟昶填了一首詩送給花蕊夫人的故事,那首詩詞藻非常優雅動人,蘇軾記在心上。 

四十年後,蘇軾只能記得那首詩的頭兩句,不過,大文豪能用這兩句詩作為開首,寫下了一闕纏綿悱惻的「洞仙歌」,一改他豪邁奔放的詞風,詞曰: 

冰肌玉骨,自清涼無汗。 水殿風來暗香滿。 繡簾開,一點明月窺人,人未寢,欹枕釵橫鬢亂。
起來攜素手,庭戶無聲,時見疏星渡河漢。 試問夜如何,夜已三更,金波淡,玉繩低轉。 但屈指,西風幾時來,又不道,流年暗中偷換。 

蘇軾填這闕詞時,附有前言:「僕七歲時,見眉山老尼,姓朱,忘其名,年九十餘。自言,嘗隨其師入蜀主孟昶宮中。一日大熱,蜀主與花蕊夫人夜起避暑摩訶池上,作一詞。朱具能記之。今四十年,朱已死,人無知此詞者。但記其首兩句,暇日尋味,豈《洞仙歌令》乎?乃爲足之耳。」 

蘇軾、蘇轍昆仲情深,年幼時常結伴徜徉於眉州的峻山峻嶺和清流溪澗,根據蘇轍的回憶,蘇軾出遊時候總喜歡挽起手袖,信步而行,遇水涉水,遇山攀山,累了就躺在青石板上睡覺。 他的神采,他的行徑,旁人都以為是小神仙下凡。

 

2020/7/17

下文:《聲名大噪震京師》

 


2020年9月22日

詩詞歌賦證天才(東坡系列2)

《木石圖》,有米芾寫的跋文,也有很多名家鈐章,非常珍貴。此圖描繪枯樹長於石旁,雖然樹葉落盡,仍盤曲上揚,生命不息,頗似蘇軾本人,若說是描劃自己實不為過。《瀟湘竹石圖》和《木石圖》是蘇軾留傳後世兩幅真蹟,前者在上世紀六十年代由人民日報社長鄧拓捐贈給國家,後者流落到日本數十年,至2018年在香港以4.6億元拍賣出,由內地收藏家購得,國寶回家,蘇軾兩幅真蹟終於團聚。


蘇軾當官一敗塗地,被當權派一貶再貶三貶,從北到南,包括湖北、廣東和海南,誠如蘇軾本人自嘲:「問汝平生功業,黃州惠州儋州。」 他大半生飄泊不定,有一段時間潦倒不堪,在窮愁困頓時候,卻樂在其中,跌宕起伏的人生反而給予他無限的創作力,他留下的各類文學作品接近一萬篇,為我國古典文學畫卷添增濃濃墨彩,作品極其絢爛輝煌,歷朝歷代文人無出其右,也使今天的我們在文化生活上增加無比樂趣。 我可以大膽地說,蘇軾是我國文學史上第一奇才,在綴寫他的故事前,不妨重溫他膾炙人口的作品,從而幫助我們更瞭解這位曠世奇才、天才、全才。

以下詩詞歌賦不依年期,順手拈來,有的詩作待寫到相關事蹟時或再加以描述。

六言詩

心如死灰之木,身如不繫之舟。
問汝平生功業,黃州惠州儋州。

註:這是他對自己的總結,帶有自嘲味道,寥寥二十四個字,寫出生平憾事。


詞:定風波

莫聽穿林打葉聲,
何妨吟嘯且徐行。
竹杖芒鞋輕勝馬,
誰怕?
一蓑煙雨任平生。
料峭春風吹酒醒,
微冷,
山頭斜照卻相迎。
回首向來蕭瑟處,
歸去,
也無風雨也無晴。

註:這闕詞乃酒後之作,描劃自己的人生態度,他縱然多番遭貶,或東山再起,胸懷仍然豁達開朗,寵辱不驚。

 

詞:念奴嬌.赤壁懷古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
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
亂石穿空,驚濤拍岸,捲起千堆雪。
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傑。
遥想公瑾当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
羽扇綸巾,談笑間,樯橹灰飛煙灭。
故國神遊,多情應笑我,早生華髪。
人生如梦,一尊還酹江月。

註:這是蘇軾被貶官到黃州,政治上非常失意,他遊歷古戰場,借古舒發自己懷才不遇的情緒,當他看到祖國河山雄偉,豪情壯志又激發出來,這闕詞被譽為天下第一詞。

 

詞:水調歌頭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
不知天上宫闕,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何。
轉朱閣,低綺户,照無眠。
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别時圓?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
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註:這首詞寫在丙辰中秋節,飲酒達旦,大醉之後而作,懷念胞弟子由(蘇轍),情懇意切,詞句充滿浪漫色彩,不知就裡,以為是男歡女愛的情話。蘇轍非常痛愛胞弟,兄弟感情深厚無比,是手足情深典範。

 

詞:江城子

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
千里孤墳,無處話凄凉。
縱使相逢應不識,塵滿面,鬢如霜。
夜来幽夢忽還鄉,小軒窗,正梳妝。
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
料得年年腸斷處,明月夜,短松岡。

註:這首詞是蘇軾夢見亡妻而作,悼亡詩中以此為極品,所用言語非常深情,感人肺腑,後人讀過無不受感動?

 

赤壁賦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蘇子與客泛舟游於赤壁之下。清風徐来,水波不興,舉酒囑客,誦明月之詩,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於東山之上,徘徊於斗牛之間。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縱一葦之所如,凌萬頃之茫然。浩浩乎如馮虚御風,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此僅為首段,其餘省去。)

註:此賦應是《念奴嬌.赤壁懷古》姐妹篇,他和朋友夜遊赤壁後而作,詞藻細緻,情景交融,誦讀之後,予人暢快甜美之感。


蘇軾的詩詞歌賦太美太動人,各位如有興趣,不妨在網上瀏覽,最好是登入蘇軾文集,裡面詩文巨細無遺,保證不會令你失望。

 

2020/7/16

下文:《自古英雄出少年》

 

 

 


 

2020年9月19日

桂冠光環滿於身(東坡系列1)

 

網絡圖片:蘇東坡

新冠肺炎疫情縱然依舊嚴峻,卻無礙荔枝豐收,首先登場是三月紅,繼之是妃子笑,接著是荔枝中的極品糯米糍和桂味,今年荔枝充斥市埸,價錢平宜,足令我這個好荔之人的舌尖啖出個不亦樂乎,惟每當剝食時候,總聯想起一首膾炙人口的詩: 

羅浮山下四時春,盧橘楊梅次第新。
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 

同時,腦海也浮現了詩句作者,中國曠古絕今的大文豪、在下最崇拜的偶像東坡先生的光輝形象,這首詩是蘇軾第二次被貶謫時寫的,那次他被貶到廣東惠州。 

我擬將這篇《桂冠光環滿於身》作為一個楔子,把蘇軾跌宕起伏的人生,綴成故事,分成若干篇章與各位分享,冀成為逃避感染躲在家中解頤解悶的清涼茶。 

蘇軾誕生於1037年的北宋仁宗時期,家鄉在四川岷江之旁、眉山之下的眉州。 宋仁宗憑仁義之名得以擠身於中國有作為皇帝之列,這個時期名人輩出,粗略一算,有:蘇軾、蘇洵、蘇轍、歐陽修、司馬光、晏殊、范仲淹、曾鞏、文彥博、司馬光、包拯、王安石等等,人物之多,密如繁星,中國各朝各代無法與之比擬。 

蘇軾的父親蘇洵,北宋文學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母親程氏,一個知書識禮、相夫教子出類拔萃的大家閨秀。在這上佳天時地利人和的氛圍孕育與培養下,成就了中國千古大文豪蘇軾。 

蘇軾的成就不言而喻,受歷代萬民景仰,桂冠光環滿於身,且看:

*三蘇:(父蘇洵、蘇軾、弟蘇轍)
*唐宋八大家:(唐代韓愈和柳宗元,宋代歐陽修、王安石、蘇洵、蘇軾、蘇轍、曾鞏)
*宋詞四大家:(蘇軾、辛棄疾、柳宗元、李清照)
*豪放詞派,蘇辛並列:(蘇軾、辛棄疾)
*宋詩,蘇黃並列:(蘇軾、黃庭堅)
*愛國憂民詞派,蘇陸並列:(蘇軾、陸游)
*豪放與艷麗詞派,豪蘇膩柳:蘇軾、柳永
*散文,歐蘇並列:(歐陽修、蘇軾)
*天下行書第三:(蘇軾「寒食帖」僅次於王羲之「蘭亭序」及顏真卿「祭侄文 稿」(附寒食帖圖)和
書畫四大家:(蘇軾、黃庭堅、米芾、蔡襄) 


蘇軾寒食帖(真蹟現存臺北故宮博物院)

寒食帖原文

自我來黄州,已過三寒食,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惜。今年又苦雨,兩月秋蕭瑟。卧闡海棠花,泥污燕脂雪。闇中偷負去,夜半真有力。何殊病少年,病起頭已白。

春江欲入户,雨勢來不已。小屋如漁舟,濛濛水雲裡,空庖煮寒菜,破灶燒濕葦。那知是寒食,但見鳥銜紙。君門深九重,墳墓在萬里。也擬哭途窮,死灰吹不起。

 

2020/7/15

下文:《詩詞歌賦證天才》





2020年9月12日

比數1:98 ,為李白抱不平

網絡照片:紅霞夕照黃鶴樓


網絡照片:藍天白雲黃鶴樓

李白為他人抬轎子吹喇叭,反而遭旁人貶抑,我作為他的粉絲實在看不過眼,故不平則鳴。 

崔顥去參觀黃鶴樓,在牆壁上題詩一首,隨意之作竟成曠世名篇: 

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餘黃鶴樓。

黃鶴一去不復返,白雲千載空悠悠。

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

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 

這首詩被宋朝詩詞評論家嚴羽點評為唐詩七律第一名篇,爾後,在歷代的詩歌選本之中被輯錄次數最多,近代教科書都必然將它列為範本,我手上有本《唐詩排行榜》,也把這首詩排放在第一位。 

為何這首詩人氣這麼旺盛?這麼受民眾膜拜,誰是推手?原來正是神級詩人號稱詩仙的李白。 傳說李白到訪黃鶴樓,正想寫詩為記,抬頭一看,見到崔顥這首黃鶴樓詩,大驚失色,自嘆不如,於是只寫下兩句:「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顥題詩在上頭。」然後索然無味地離開了。能折服李白,又得他高度褒揚,這首詩立即紅遍大江南北,崔顥聲名大噪,從此,喜好馬後炮的人無不奉黃鶴樓詩為神詩。 

李白表面上恭維,實際上心中不服,他離開黃鶴樓去南京遊覽鳳凰臺後,用崔顥原韻寫下《登金陵鳳凰臺》: 

鳳凰臺上鳳凰遊,鳳去臺空江自流。

吳宮花草埋幽徑,晉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鷺洲。

總為浮雲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 

此詩一出,劣評接踵而來,認為李白是為逞自己的詩才特意與崔顥一較高下,都說比不上黃鶴樓詩,屬於刻意仿作。《唐詩三百首》把黃鶴樓詩排在七律第一位,鳳凰臺詩只排第六位,而我上述那本不知所謂的《唐詩排行榜》,竟然把鳳凰臺詩排到九十八位,幾乎叨陪末席,真豈有此理。 慶幸的是,有十全老人之稱的乾隆皇帝,他說黃鶴樓鳳凰臺兩首詩各擅勝場,各自出色,無分甲乙。 

無論是仿作還是刻意之作,李白的鳳凰臺詩一點不比崔顥黃鶴樓詩差,李白此詩胸襟廣闊視野遠大,崔顥此詩只是個人傷懷感嘆,再說,黃鶴樓詩犯了律詩最重要的對偶規定,「不復返」和「空悠悠」完全不對仗,實為全詩之敗筆。 如果講求格律嚴謹,不妨看看杜甫的《登高》,那才是唐詩的佼佼者,實至名歸的七律: 

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迴。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

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說回正題,李白好心為人推波助瀾,自己卻落得為人訕笑、無癮之至,猶幸詩仙地位穩如泰山,誰可撼也?


2020年9月7日

露從今夜白



今天(九月七日)中午十二時開始,至九月二十二日為農曆白露。

每年九月七日或八日,必為二十四節氣的白露(節),我著意翻開萬年曆,發現過去十年間(2010-2019),白露在九月八日共6年(101114(逢中秋)、151819),其餘4年是在九月七日。 

白露的到臨,表示天氣轉涼,一夜比一夜涼,而且日夜溫差很大,祖宗勸告後人不要赤身露體,以免著涼。 香港處亞熱帶,白露現象並不明顯,或許清早也會感到絲絲涼意。 

二十四節氣中我最喜愛白露,因為她預告秋高氣爽的到來,她的明媚不是春光更勝春光,更重要的是她充滿詩意,尤其是詩意中的思鄉思親情緒,恰如杜甫所寫:「露從今夜白 ,月是故鄉明」,恭逢在這可愛的季節時候,我想起《詩經》「蒹葭」有白露的描述:

 

蒹葭蒼蒼,白露為霜。(青青蘆葦上,露水已凝結成霜)

所謂伊人,在水一方。(想念的那人,住在河流另一方)

溯洄從之,道阻且長。(我想逆流而上,道路又難又長)

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央。(倘若順流而下,卻停在水中央) 


上世紀八十年代初,鄧麗君唱的那曲「在水一方」,動聽至極,聽之如含甘飴、如沐春風、如痴如醉,為慶祝白露降臨,特奉此曲與諸友分享,祝節日愉快!




 

 

 

 

2020年9月2日

潼關懷古

 



早前在社交群組收到一段據說是去年七月底中美經貿談判的視頻,會議桌上中美各據一方,會議室的中央牆壁上,有一幅以小篆寫成的三十字投影(如上圖):

雲來山更佳,雲去山如畫。

山因雲晦明,雲共山高下。

倚仗立雲沙,回首見山家。

(此詩原共十三句,不知為何只展示前六句)

 

視頻有一把男聲解讀這三十字詩,他認為這是中國人的談判智慧和暗示,美方小組最初不懂得玄機,後來才知道,導致談判破裂。 我對這視頻不感興趣,覺得是合成似的,也不認同那把男聲穿鑿附會式的解讀,只對那首詩的作者張養浩有興趣。

剛才,文此上架後,收到老友泰哥信息,他說視頻是真的,不是合成,又送來當時一張會議室佈置圖,證實背景是實物不是投射。所以,我照貼這張佈景圖,並修改以上一些文字,重新貼出,再次感謝泰哥!


山坡羊..潼關懷古》

張養浩是元代散文、詞曲作家,漢族人,曾經官至監察御史、禮部尚書等高位,為人剛正不阿,敢於犯顏直言和彈劾權貴,後來,對朝政實在看不過眼而辭官。 他關心民間疾苦,所以,他的作品有很多是反映百姓心態,他最出色的作品是「懷古系列」,全部以「山坡羊」曲牌填寫,先寫景,以緬懷故國山河,後抒情,以申訴百姓苦難,詞曲情景交融,每每誦讀無不令人感慨良多。

 

潼關古城(網絡照片)


潼關懷古》

峰巒如聚,波濤如怒,山河表裏潼關路。

望西都,意躊躇。

傷心秦漢徑行處,宫闕萬間都做了土。

興,百姓苦;亡,百姓苦。

意譯:華山峰巒會聚,黄河波濤洶湧。在潼關,遥望長安,思緒萬千。那秦漢建都的地方,宫殿早已化作了塵土。興盛,百姓受苦;衰亡,還是百姓受苦。


 《北邙山懷古》

悲風成陣,荒煙埋恨,碑銘殘缺應難認。

知他是漢朝君,晉朝臣?

把風雲慶會消磨盡,都做北𠨑山下塵。

便是君,也喚不應;便是臣,也喚不應!

意譯:此曲沉重鬱悶,悲愴荒涼,在北邙山上看到那些殘碑缺銘,想到埋在泥土下的不是漢君,就是晉臣,儘管他們生前如何叱吒風雲,當消費完他的個人際遇,始終都成為北𠨑山下的一顆微塵。 北邙山今在河南省洛陽市郊,一座只有三百公尺高的山丘,卻埋葬著24個帝王,呂不韋、杜甫等都葬在那裡。

 

《驪山懷古》

驪山四顧,阿房一炬,當時奢侈今何處?

只見草蕭疏,水縈紆。至今遺恨迷煙樹烟,

列國周齊秦漢楚。贏,變成塵土;輸,都變做了土。

意譯:在驪山上環顧四周,阿房宫已被付之一炬,當年奢華場面現在往哪裏去了?只見稀稀草木,潺潺流水。 遺下的仇恨也消逝在煙霧迷漫的叢林中。 想起周、齊、秦、漢、楚諸國,贏了,變成塵土,輸了,也變成塵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