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wered By Blogger

2017年4月27日

《人民的名義》中的萬曆十五年


《人民的名義》潛藏最深的腐敗份子是政法書記高育良,這個老狐狸未失德之前是一個學者,在漢中大學教授法學,從政後靠鑽營當上京州市委書記,省會城市第一把手,位高權重,有誰不來依附?有誰不來巴結? 最初,高育良還有丁點文人風骨,拒絕受賄,趙瑞龍用了「三子」之中的銀子和房子都無法打動他,最後他用了第三子--女子,才把這個污吏撼倒了。 

為了擒下高育良祁同偉兩師徒,深謀遠慮的趙瑞龍在鄉間找來一對美麗雙胞胎姊妹,滿腳泥巴的姐妹經過刻意訓練,姐姐厲害而風情萬種,妹妹婉麗而善解人意,秘密武器練成後,趙瑞龍把姐姐高小琴充當公安局局長祁同偉的情婦,妹妹高小鳳則去迷惑高育良。 高育良的原配妻子是明史專家,在耳濡目染之下,高育良對《萬曆十五年》這本書特別有研究,趙瑞龍為了使高小鳳能夠接近高育良,找來《萬曆十五年》給高小鳳看,命她要詳加閱讀,限日背熟。 一切部署停當之後,趙瑞龍安排高小鳳和高育良見面,老高見到小高年紀輕輕竟然熟悉這本書大感意外,因而特別投緣,溫柔鄉終是英雄塚,美女加《萬曆十五年》就拿下一名高級幹部,這是劇集的魔鬼情節,也是吊譎之處,實在耐人尋味。 

到底這本書有甚麼魔力?我被弄得有點迷糊。 十多年來,我經常去書店看書買書,每看到黃仁宇先生的《萬曆十五年》,總是翻翻而沒有詳細閱讀,更加沒有把它買回家,因為我知道萬曆十五年只是明神宗治下的一個普通年份,好像沒有大事發生,只是文武雙星殞落,文是忠臣海瑞,武是良將戚繼光。 與此同時,首輔張居正死去多年,明神宗有如甩繩馬騮,無拘無束,不知是龍體出現毛病還是和臣子堵氣個不亦樂乎,竟然開啟了長達三十年不上朝的怪異行徑,可謂是中國第一號懶惰皇帝。 不過,話說回來,此君真是行運行到腳趾尾,四十八年無驚無險,又到終點,平平安安,認真疏肝,在位期間,儘管北方的女真、東方的倭寇不時相擾,但只要派兵鎮壓,又搞定了。 

後來,我決心去了解黃仁宇先生寫《萬曆十五年》的動機,在網上查找一通後,似乎不甚瞭解,只知道此書是在上世紀七十代中期用英文寫成及在美國發表,然後由自己翻譯成中文本,內地改革開放後,中文本才進入中國市場。 我不明白《人民的名義》劇作者為何要拿這本書說事,又把它作為攻陷高育良的關鍵?相信只有他才知。 

不少史學家都認為自張居正死後,明神宗開始長時間沒有覊絆的無為而治,是導致明朝走向衰敗最終滅亡的原因,而萬曆十五年(1587)正正是步向死亡的起點。 七十年代中期,毛澤東等領導人相繼逝世,中國何去何從,是撥亂反正從此變得繁榮昌盛?抑或將軍一去大樹凋零呢?這是當時海內外中國人最關心的事情,不知道黃仁宇先生是不是用《萬曆十五年》這本書對中國當局有所進言? 不過可以放心的,幾十年後的今天,中國已經重新崛起,國家變得前所未有的強大,明神宗帶給國家的災難並沒有在今天出現。


2017年4月23日

永樂大帝


毛澤東在戰火紛飛的年代,填了一首氣象恢宏,極備皇者風範的詞《沁園春-雪》,他批評了歷史上幾個著名皇帝:「秦皇漢武,略輸文釆;唐宗宋祖,稍遜風騷;一代天驕成吉思汗,只識彎弓射大雕。」憑著毛澤東名氣,憑著這首詞的確寫得好的事實,八十年以來,人們似乎被統一了認識,都認為歷史上有作為的皇帝就只有嬴政、劉徹、李世民、趙匡胤和鐵木真那幾個。 其實,打開中國歷朝歷代年表,有作為的皇帝何止這些,這𥚃就不一一細數,只說一個朱棣好罷,毛澤東看不起他,對他不屑一提,但是,清朝的康熙卻對他推崇備至,讚揚他的功績「遠邁漢唐」,「治隆唐宋」,由皇帝評價皇帝,這應該算是最權威了吧! 

明太祖朱元璋共有26個兒子,長子朱標,四子朱棣。 朱元璋這個貧農之子,雖然學識有限,但滿腦子都是封建意識,他無視文轁武略冠絕眾子的朱棣,堅持由長子嫡孫繼承大統。 朱標縱使被立為太子,他也無福消受皇權,朱元璋沒死他卻先走一步,朱元璋這個時候仍不更弦易轍,趁機改立朱棣做太子,硬是把朱標兒子朱允炆立為皇太孫,最後,朱允炆當成了建文帝。 此情此景,有皇帝之材,卻無皇帝之份的朱棣,他的內心是那麼的忿忿難平。 

《禮運大同篇說》:「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朱棣即便不是賢人,但肯定是能者,因循守舊的朱元璋心中雖然明白,也懂得選賢與能這個道理,卻要一錯再錯。 這個歷史性的錯誤,直接造成了日後同室操戈的悲劇,也成就了一代有為君主明成祖。 

朱允炆做了皇帝後第一件事情就是削藩,他最大目標就是要剷除叔父燕王朱棣,朱棣為了躲避災難,不惜裝瘋詐病,終日裝作喝得酩酊大醉,目的是為了明哲保身。 但是,朱允炆怎肯善罷干休,他下旨削去朱棣爵位、捉拿朱棣同母兄弟周王以及大批燕王府屬下官員,此時候,朱棣再也按捺不住,託辭「清君側」,高舉「靖難」旗幟,與朱允炆展開了四年之長的「靖難之役」,這場戰役以朱棣取勝上演叔奪姪位、朱允炆或死或不知所終而結束。 

朱棣做了皇帝,本來叫做明太宗,為何稱為明成祖呢? 原來,中國皇帝的稱號是有特定的,只有開國皇帝才可以稱為「祖」,繼位皇帝只能叫做「宗」或叫做「帝」,例如:劉邦可以稱為漢高祖,劉徹只能叫做漢武帝;李淵可以稱為唐高祖,李世民只能叫唐太宗;朱元璋可以稱為明太祖,朱棣只能叫做明太宗。 朱棣死後,他的子孫深感他開創永樂盛生的功績,才改諡為明成祖,地位等同開國君主。 朱棣一共當了22年皇帝,年號永樂,所以歷史學家管他叫做永樂大帝,朱棣的帝位雖然是篡奪而來,但他的確是一個有作為的皇帝,在中國歷史舞臺上與秦皇漢武分庭抗禮。


2017年4月19日

人民的名義


在四天復活節假期中看完內地反腐劇《人民的名義》,52集版本。 最初,我是通過某網站看的,當看到第30集後,該站就無以為繼了,由於劇情吸引,於是登上YouTube查找,竟然找到餘下的二十多集,讓我得以在假期中一口氣看完,這些未在湖南衛視播出的劇集,畫面上不斷呈現「送審樣片」的字樣,旁邊還有片長計時。 聽說,湖南衛視花二億多元買下播映權,現今還未播完,網上已有足本播放,這是甚麼原因,我無意去猜測,留待有關單位去解說吧!
作為一個觀眾,我認為劇集好看,劇力萬鈞。 在當前反腐力度有增無減的大格局之下,《人民的名義》應運而生,毫無疑問具備了天時地利人和三大成功要素,能夠取得好收視和得到全國人民高度評價,一點也不感到意外。意外的是好官達康書記的扮演者吳剛一下子變成了網路紅人,我無意中看到人民日報一個客戶端對吳剛訪問,訪談期間,同時在網上觀看的民眾竟然超過一千多萬人。
劇集中最大腐敗份子兼幕後黑手,是漢中省前任省委書記趙立春,在他的羽翼下,培植了大批現任高級官員為他斂財謀私,這批貪腐份子當中,最危險和最具殺傷力的兩個人,一個是省委副書記兼政法書記高育良,他統管著漢中省公檢法系統,執國家之機器,操生殺之權柄;另一個是高育良得意門生省公安廳廳長祁同偉,他充當高育良的打手,師生狼狽為奸。 另外還一個重點人物,就是代表趙立春利益的趙瑞龍,他是趙立春的兒子。 趙、高、祁三個人成立了山水集團,對漢中省大肆斂財和侵吞國有資產,凡有阻擋他們發財者,遇神殺神、遇佛殺佛。 前任反貪局長陳凱剛查出一點端倪,即遭汽車撞到變成植物人,繼任人侯亮平在接辦案件後,被反咬一口,險些成為第一個要哭的人。 當然,這些腐敗份子,最後都難逃法網,全部被送進牢房。
這套有「史上最大尺度反腐劇」之稱的劇集,實際上是取材過去幾年間發生的腐敗案件,以案件主角的腐敗情節作為劇情藍本,所以,劇中所有貪官污吏都是有原形的。 所謂「大尺度」?大概是指一名職位低但貪污數額極大的官員,他把數億元贓款藏在牆壁夾層,反貪局點算贜款時燒毀了幾部點鈔機;省會京州市副市長畏罪潛逃美國,過著生不如死的生活;法庭審判長收黑錢判案,嫖洋妓當場被逮;紀委書記和公安局長分別包養一對雙胞姊妹,以及反貪局長在機場公路上攔截市委書記坐駕,拘捕已離婚妻子等橋段,不過,這些橋段我們早在現實上落馬官員受審時有所得悉,所以一點也不感到出奇,也談不上震撼。
我看完了全套劇集後,腦子不斷思索著劇集的名稱,它為甚麼叫做《人民的名義》?究何所指?是指以副國級高官趙立春為首的貪腐官員,公然用人民的名義去斂財?還是指以侯亮平為代表的反腐幹將,用人民的名義去把貪官繩之以法呢?兩者我一時間真的分不清,看來,這個以人民的名義應是各取所需,各自表述了。

2017年4月14日

誅十族


最近有一位網友在我的博客留言說,有人游說她寫一些煽亂社會及反對政府的文章,是有報酬的。 她堅決的拒絕了,好!錚錚風骨,不為五斗米折腰,令人擊節讚賞,肅然起敬。 

自古以來,評價文人的作品高低,是看文章是否風骨精奇,正所謂「蓬萊文章建安骨,中間小謝又清發」,所以,清新脫俗被視為上品。  另一方面,文人的品德同樣也要求風骨崢嶸,這裡的風骨,是高風格硬骨頭,有所為有所不為,對骯髒齷齪的事不屑一顧。 我回覆她的留言時曾提及明代大儒方孝孺,這位名震天下的大儒不畏權貴,不求高官厚祿,寧死不為皇帝寫詔書,結果不但被處死,兼破紀錄地被誅十族。 

朱元璋建立明朝不久,朝臣向他推薦了方孝孺,朱元璋召見方孝孺後,認定他確實學識淵博,是一個不可多得的人材,但由於方孝孺主張仁政,這和自己推行的高壓統治不協調,所以沒有加以任用,只是聘請他去教導兒孫。 

朱元璋死後,皇位因為太子比自己早死而直接傳給孫子朱允炆,他就是建文帝。 身具文治武功的燕王朱棣心中不服,藉機作反,上演歷史上赫赫有名的「靖難之變」,實行叔奪姪位,朱棣就是大名鼎鼎的明成祖。 朱棣雖然推翻建文帝,作為建文帝老師的方孝孺堅決不肯投降,於是被打入天牢。 

朱棣為了降伏方孝孺,某天,又把他押上朝堂,命令他草擬詔書,方孝孺披麻帶孝,怒目圓睜,在白紙上寫了四個大字:「燕賊篡位」,然後擲筆地上,大聲疾呼:「死則死耳,詔不可草。」朱棣見方孝孺這個神態,問:「你真的不怕死?不怕誅九族嗎?」方孝孺大義凜然、視死如歸,大聲回答:「誅十族我也不怕!」方孝孺寧死不屈,朱棣只好把他押到市集當眾腰斬,傳說行刑後斷成兩截的方孝孺,一時之間仍未斷氣,猶在爬行,連寫十個「篡」字後才死去。 這個朱棣果然夠狠,行刑後真的誅了方孝孺十族,那第十族竟然是毫無血緣的門生。 

後話:個人認為朱棣是一個有為君主,功績不比秦王漢武、唐宗宋祖差,歷史對他的評價是「遠邁漢唐」,「治隆唐宋」,只是因為他搶奪姪兒皇位而不符合正統,才落得百年駡名。有機會容另文再說。


2017年4月7日

雄安新區賦



河北故郡,容雄安府()。 地含三縣,位處冀腹。 近京津張而偃其名,傍白洋淀以潤其物。

環境優渥,大道通衢,風純俗儉,民殷物阜。 不求聞達於天下,但願安居於樂土。

靜靜默默,美樸玉雕啄待以成器;營營役役,好日子耕耘繼以獲利。

暮春三月,晴空響雷,中央飭令,三縣歸一,雄安新區,拔地而起。 千年大計,國家大事,比肩浦東,匹敵深圳。 伙京津冀以協同,解京畿戍而減荷,建構第一流之都會,承載非核心之機構。

昔之盤古,開天闢地;今之雄安,翻江倒海。 新區界域,幅員遼廣,初為百里,繼以千里,終其二千。 建設工程,世界眼光,國際標準,中國特色,高點定位。 聚華夏之精英兮,務必精益求精,習外夷之經驗兮,力保盡善盡美。 冀四海之稱讚,盼萬世之傳承。

日月長弓,一介書生,忝為炎黃子孫,欣聞此等興國大事,欲以親躬其盛,奈何年邁力弱,有心乏術,況請纓無路,報國無門。 有感於懷,倉卒成賦,尚幸至哉!歌以詠之!



註:河北保定附近三縣:容城、雄縣、安新


2017年4月3日

悲喜糾結的清明


春季從農曆一月開始,經歷了初春、仲春,來到今天已是暮春時分了,暮春的標誌是清明,清明和冬至一樣,既是節氣也是傳統節日,清明節最重要的習俗是拜祭先祖,屬於是春秋二祭的春祭。 毫無疑問,清明節是中國人慎終追遠的日子,在這期間,孝子賢孫去到祖先墳前叩拜和焚燒紙錢,為墳墓除草修葺。 唐朝白居易對清明有這樣描述:烏啼鵲噪昏喬木,清明寒食誰家哭。風吹曠野紙錢飛,古墓壘壘春草綠。」(注)
(注)在這裡順便講寒食的典故:晉國重耳未做國君前曾經蒙難,得到下屬介子推割肉喂食充飢,後來他當上春秋五霸,大封群臣,竟然忘記了介子推,介子推氣得隱居深山,重耳後來才記起這件往事,於是親自上山尋訪,介子推避而不見,重耳為了逼使介子推現身,命人燒山,結果,介子推被活活燒死了,重耳怪責自己又犯了一次愚蠢錯誤,於是把介子推死忌那天定為寒食,每逢寒食,民眾不準生火煮食。因為寒食之後緊接著是清明,為了避免重複,古人後來把兩個節日合成一個清明節。
東晉王羲之蘭亭集序開首說,「暮春之初會於會稽山陰之蘭亭,修禊事也⋯⋯」這個暮春之初正是清明節期間,修禊事者就是拜祭活動, 可見,清明的重要活動是悼念先人、追思拜祭。 如果要數最著名的清明詩篇,一定是:「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杜牧用簡潔明瞭字句,刻畫清明時節的愁懷苦緒,但是,詩句之中又呈現訪友飲酒尋歡的一面。
清明是二十四節氣中第五節氣(是節不是氣),天氣到了這時候溫暖清爽,萬物滋長,古語說:「造樹植林,莫過清明」。經歷了嚴冬壓抑,人們心中憋著的那股悶氣,終於在這春意盎然的清明時節釋放出來,他們不禁走出郊外去騎馬、踏青、放風箏,手執楊柳枝縱情歌唱,那種歡欣喜悅的心情可想而知。
以上的詩文和民間活動,證明清明一方面是悠悠哀思、切切悲情,另一方面卻是歡聲笑語,喜樂無窮。 一個節日具有兩種大相逕庭情懷,而且落差又是這麼大,頗令人費解。 清明的悲與喜不經意的碰撞,卻織造了千年情感糾結,這難道就是我們所謂的悲喜交集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