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wered By Blogger

2020年10月6日

聲名大噪震京師(東坡系列4)

 

寶劍終於出鞘,猛虎終須下山。

蘇洵帶著年方二十一歲的蘇軾和十九歲的蘇轍,離開眉州向汴京出發,他們此行目的是參加科舉考試,成績優異者能成為新科進士。 父子三人躊躇滿志,信心十足,蘇軾此際剛與王弗結婚不久,新婚燕爾,在蜜月之期別離妻子,蘇軾心懷憂愁,王弗鼓勵丈夫暫拋兒女之情,專心把會試考好,她會在家中好好照料婆婆,靜待佳音,蘇軾應允一旦考獲功名,定必接妻子到京城居住。 

路經成都,蘇洵携二子特別去拜候知府張方平,向他瞭解京師及應試情況,張方平雖然和本屆主考官歐陽修政見不合,但因為與蘇洵份屬故舊好友,所以依然為蘇家三父子寫了推薦信。 

到了汴京,父子三人稍作安頓,便立即緊張地進行考試準備。 過了半年,禮部舉辦的會試終於開考了,主考官歐陽修是當時文學大家、文壇領袖,門生無數,為人喜歡扶掖後進。 這一届會試論文題目是「刑賞忠厚之至論」,蘇軾略經思考,隨即洋洋灑灑,一揮而就,論文既有針貶時弊,也有個人見解,是一篇經世鴻文(現今網絡上還可以查閱)。副主考官梅堯臣審閱了蘇軾的文章,大為欣賞,把試卷呈歐陽修過目,歐陽修對答卷也感到非常滿意,本想點評為第一名,卻擔心可能是門生曾鞏的答卷,因為曾鞏也是該屆的考生,歐陽修不愧是個正直的官員,為了避嫌,把蘇軾的答卷違心地評為第二名。 

會試評定後,按照慣例,主考官要接見新科舉人,歐陽修問蘇軾答卷中引述的典故出自何處,其實這個典故是蘇軾杜撰出來,書籍上根本沒有,蘇軾答何必知道出處,歐陽修聽見後,對蘇軾豪邁而大膽創新極為欣賞,他知道眼前的年輕人日後的成就非一般人能及,所以對人說:「此人可謂善讀書,善用書,他日文章必獨步天下。」又說:「老夫當避此人放出一頭地!」

會試出現了陰差陽錯,雖然有點可惜,但未有打擊蘇軾入仕的信心,兄弟同科高中,更成為佳話,此事很快傳遍京師,由於得到歐陽修的高度評價,蘇軾聲名大噪,整個汴京人民都知道有個蘇軾,每當他有了新作,人們就爭相傳閱, 風頭可謂一時無兩。 

又過半年,宋仁宗進行新一輪殿試,經過此前會試,蘇軾已經名滿京師,皇帝經過親自考核,授蘇軾蘇轍兄弟二人同科進士及第,蘇軾終於力壓曾鞏成為實至名歸第一名。 

行文至此,必須附帶說一下宋代的科舉制度,那時候,科舉制度有三級制,第一級是縣級考試,叫做鄉試,鄉試合格,稱為秀才,可以參加第二級的省試,又叫會試,會試合格,稱為舉人,可以參加第三級的全國性殿試,合格者稱為進士,殿試由皇帝親自擔任主考官,所以,進士叫做天子門生。 進士的前三名,就是狀元、榜眼和探花。

正當蘇氏父子準備迎接皇帝的任命,在仕途上大展拳腳時候,眉州傳來惡耗,母親程夫人逝世了,蘇洵急忙帶著蘇軾兩兄弟趕回奔喪。 蘇軾是重視孝道的人,程氏亦母亦師,恩義比天高,他內心悲痛不已,依俗例為母親守孝三年。蘇軾第一次入仕機會受到阻滯,雖然有點可惜,但作為人子,他懂得百行以孝為先的道理,官場就留待來日顯身手,所以當時他內心還是一片澄明。 

2020/7/18

下文:《年少輕狂性張揚》

 

 

17 則留言:

  1. 百行以孝為先, 才可稱得上是「人上人」。

    回覆刪除
    回覆
    1. 百行孝為先,古有明訓,若果今天我們都承傳了,家庭一定無比和諧。謝謝wei:姐遠隔重洋第一個來訪覽並留言。🙏🙏🙏

      刪除
    2. 現今科技發展神速, 縱然人隔萬重山, 但是彼此之間的距離有如天涯若比鄰, 以前寄航空信都要三四曰才收到對方的消息, 通電話只聽到聲音, 沒有畫面, 今時今日, 一部電腦 一個智能手機便把遠在異地的親友連在一起了。

      刪除
    3. 電腦時代,信息傾刻而至,萬水千山只等閒。疫情下電腦操作速度不減分毫。

      刪除
  2. 百行孝為先,古有明訓,若果今天我們都承傳了,家庭一定無比和諧。謝謝wei:姐遠隔重洋第一個來訪覽並留言。🙏🙏🙏

    回覆刪除
  3. 看到張先生撰述蘇東坡的故事,饒有趣味,很想再看下去哩。

    回覆刪除
    回覆
    1. 有十二篇之多,怕你看得悶。

      刪除
    2. 不會悶,我最喜歡聽歷史人物的故事。

      刪除
    3. 十二篇比較呆板,側重正統,因為多從宋史找來的資料,特別強調他在逆境時憤奮圖強,著墨較多。其實他的故事,軟性也不少,和參寥子的結交、蘇門四學士、夢盼盼等故事都很值得講述,只是我定了方向(提綱),卻不懂轉舵,希望日後補述吧。

      刪除
  4. 蘇東坡的故事,值得閱讀,謝謝分享!

    回覆刪除
    回覆
    1. 蘇東坡是千古奇才,他的事蹟三日三夜也講不完,希望你常來聽故事。

      刪除
  5. 多謝你來閱讀,記得比多D意見呀。

    回覆刪除
  6. 來日方長,有才能等三年也一樣有出路.

    回覆刪除
    回覆
    1. 三年時間不長也不短,蘇東坡盡孝是人子常情,但母親的教導卻永遠記在心內。可惜他的仕途卻是一波三折,實惹人同情。

      刪除
  7. 首先要多謝KM兄告知宋代科舉制度知識,以前睇粵語長片經常有高中狀元的劇情,只知道好威水,其實也不知其所以然。
    看完你關於蘇東坡的故事,很是感動,一向喜歡他的詩詞,了解他的經歷後對他加倍敬佩,中國人重視孝道,縱然今時今日守孝三年已經是不可能的事,重點是我們應懂得養育之恩,孝敬雙親,才是為人子女應有之義。

    回覆刪除
    回覆

    1. 自孔子提出學而優則仕主張後,各朝各代都有不同的科舉考試,目的是為國家選拔人才,學子趁機入仕,學得文與武,貨與帝王家,各朝代只是形式不同而已,宋的科舉制度大概師承武則天,規模比較成熟。
      和平使者重孝義,字裡行間已經證明得到,現代人太不重視孝道,對年邁雙親棄養、虐待、打罵經常有之,當有一天,雙親百年之後,子欲養而親不在,痛苦難言。

      刪除
  8. 自孔子提出學而優則仕主張後,各朝各代都有不同的科舉考試,目的是為國家選拔人才,學子趁機入仕,學得文與武,貨與帝王家,各朝代只是形式不同而已,宋的科舉制度大概師承武則天,規模比較成熟。
    和平使者重孝義,字裡行間已經證明得到,現代人太不重視孝道,對年邁雙親棄養、虐待、打罵經常有之,當有一天,雙親百年之後,子欲養而親不在,痛苦難言。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