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wered By Blogger

2020年10月14日

道不相同求外放(東坡系列6)

水光瀲艷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若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

 

鳳翔任期屆滿,蘇軾被調回京師,其時,宋仁宗已經駕崩,英宗繼位,英宗欣賞蘇軾的才華,有意派他到翰林院辦事,專責起草詔書,但遭到宰相韓琦反對,只被分派到圖書館出任閒職,雖然大材小用,但總算是個京官。 初回京師任職這一年,注定是蘇軾悲傷的一年,他的二十七歲妻子王弗和父親蘇洵相繼去世,一個是至愛,一個是至親,雙重打擊之下,蘇軾內心痛苦可想而知。 得到英宗批准,蘇軾蘇轍護送父親靈柩返鄉下葬並守孝。 

三年後,蘇軾再次回到京師,出任殿中史館判官,算是不大不小的官,其時, 在位不足四年的英宗逝世,神宗繼位,宰相也換上了王安石,王安石此時正大力推行新政,這個綽號「拗相公」的頑固政治家,推行新法雷厲風行,手法非常激進,利民措施反而變成害民苛政,朝野怨聲載道。 以司馬光為首的舊黨紛紛退出朝廷,蘇軾不是舊黨人物,有感新法過於急進,便向神宗建議徐緩施行,結果也不容於新黨而受到排擠。 

有一年科舉考試,神宗降旨蘇軾擬題,蘇軾擬出的題目是:「晉武平吳以獨斷而克,苻堅伐晉以獨斷而亡,齊恆專任管仲而霸,燕噲專任子之而敗,事同而功異」。其實,蘇軾擬這道題目的心態是中庸的,旨在引起討論,他用四個歷史事件,證明獨斷專任是雙刃劍, 結果有利也有弊。 但是,這道題目在王安石看來,卻是諷刺他獨斷專任,感到非常氣惱,於是指令御史收集蘇軾過失,以便在皇帝面前作出彈劾。 好在,神宗愛才作出袒護,否則,蘇軾有難矣!蘇軾見到這種局面,心灰意冷,自覺在朝廷已無可作為,故請求外放出任地方官。 

杭州是蘇軾外放做官的第一個地方,時間也是最長的,官職叫做通判(副知州),四年任期之中,蘇軾基本上無所事事,好在杭州知州對他青眼有加,任由他縱情山水。 當日蘇軾奉命南來的時候,一位同僚曾經這樣規勸他:「北客若來休問事,西湖雖好莫吟詩」,蘇軾作為有抱負的政治家,面對民間疾苦,哪能無動於中?作為一個詩人,面對天堂似的杭州,詩興哪會不發?在杭州那段時間,他的詩詞每每觸景生情,有感而言,其中「飲湖上初晴後雨」最膾炙人口: 

水光瀲艷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 

四年任期一愰眼,王安石見蘇軾在杭州優哉游哉,有心給予鍛煉,故調任蘇軾到密州任知州,知叫就是一州之長,表面上職銜是升了一級,但是,山東的密州怎能與杭州相比,如果說杭州是繁華府郡,那麼密州就是窮鄉僻壤,那裏天災頻仍,盜賊如毛,餓殍遍野。 好一個蘇軾,面對如此惡劣環境,坦然無懼,與百姓同甘共苦,救災緝盜、擴大生産,三年間,把密州的亂象收拾好,贏得人民的信任和稱贊。 

在密州,他想起亡妻王弗,寫下了中國文學史上經典的悼亡詞, 《江城子》: 

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千里孤墳,無處話淒涼。縱使相逢應不識,塵滿面,鬢如霜。
夜來幽夢忽還鄉,小軒窗,正梳妝。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料得年年腸斷處,明月夜,短松岡。 

也在密州,又因懷念多年未見的弟弟,寫下了千古名詞《水調歌頭》: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三年光陰彈指一揮間,蘇軾被調任徐州知州。 在徐州,他剛上任就遇上長江泛濫,數丈高的河水不斷衝擊城牆,有錢人紛紛準備出逃,蘇軾立時制止他們,此外又帶領數千民工加固城牆,但是河水洶湧,眼見城牆快要不保,蘇軾親自向駐紥徐州的禁軍求助,這支平時只聽命皇帝的軍隊,終被蘇軾說服參與抗洪,短時間內在城牆外圍加建一條堤壩,有效地保護了城牆,免了徐州被河水淹沒之憂。 

蘇軾任地方官,政績昭著,深得百姓愛戴,可惜, 蒼天偏生妒,命運總弄人,他離開徐州轉到湖州任知州,在那裡等著他是惡夢與厄運,是人生一連串的苦難起步點。 

2020/7/20

上篇:年少輕狂性張揚
下篇:烏臺險變斷頭臺
 

 


18 則留言:

  1. 「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道盡蘇軾對朝廷的無奈。一個有才華有抱負的人卻又不能融入複雜的官場中,一生遺憾。

    回覆刪除
    回覆
    1. 這正正是蘇軾為人正直之處,埋堆有何難?丟掉原則才難。「又恐⋯⋯勝寒」道盡自己的無耐。蘇軾沒有被逆境所嚇倒,反而樂在其中,在人生遺憾之處找到安然心情。

      刪除
  2. 將情感寄詩詞,流芳百世。

    回覆刪除
    回覆
    1. 詩詞發自內心,有什麼的閱歷,便會有什麼的感慨,經過修飾和鋪排,按照特定格律,最重要是個人的天賦發揮,便寫出傑作,從而流芳百世。

      刪除
  3. 密州原來是在山東,想不到流傳千古的《江城子》和《水調歌頭》都在密州寫下的。
    忽然記起蘇軾還有一首江城子《密州出獵》。

    回覆刪除
    回覆
    1. 同樣用「江城子」這個詞譜,蘇軾寫出風格大為迥異的「出獵」與「記夢」,首先,蘇軾的示範,讓我們瞠解到,「江城子」可剛可柔,不像某些詞譜只能單一地填用。不過,若論藝術之高低,「記夢」完全碾壓「出獵」,後者雖然符合蘇軾一向的豪放詩風,但在成就上、歡迎度上,卻無法與前者相比。不知以為然否?

      刪除
    2. 這首“江城子”的《出獵》名氣確是不及“記夢”之膾炙人口,我還是從舊網友的Blog上才開始認識有這麼的一首詞。 也在今天才知道:原來蘇軾在山東的密州,寫了三首這麼可歌可泣的詞章,千古流傳深入民心。

      刪除
    3. 世人「厚夢薄獵」,原因是「記夢」渗透濃濃夫妻情感,能引起共鳴,「出獵」只是敘事和張揚太守打獵威風,讀者投入感不強,相比之下,前者人氣自然高多了。嚴格來說,「出獵」是一首絕佳的宋詞,出自蘇軾的手筆,更加非同凡響,我把它說成被「記夢」碾壓,似乎言過誇張,對蘇子不敬,應予撤回。

      刪除
    4. 閱讀詩詞純屬閒暇遣興,宜輕鬆面對。思親之情,常人皆有,所以容易引起共鳴,使人容易有所偏愛,這也是人之常情。
      據說「出獵」是蘇軾的第一首豪放派詞章,融匯了他在密州的艱辛與創造,更查看到他待民如子,有很濃烈的仁厚之心,著實令人感動。

      刪除
    5. 蘇軾填「出獵」時,身任密州知州,年紀才38歲,算是年少得志,卻自稱老夫,鬢微霜,可見年少老成,心態有些灰,他心中似乎隱隱感到仕途未必好景,「何日遣馮唐」,這一句最要命,一讀之下,必令人想王勃滕王閣序兩句,馮唐易老,李廣難封。馮唐和李廣都是悲劇人物,到老到死都得不到好的功名以光耀門楣,或者,蘇軾坐鎮密州,已感到惡運即將降臨,狩獵只不過是遣興和短暫忘記心中的痛苦。

      刪除
    6. 原來我也有點懶散,不應將這三首他都在密州寫的詞,歸類為可歌可泣。 其實我感覺《密州出獵》確是蘇軾躊躇滿志的豪放作品。不過每個人的解讀可能都不一樣。
      我附和《遼寧師範大學》文學院的米曉燕君說:
      在《與鮮于子駿書》中,蘇軾曾自評這首詞「令東州壯士抵掌頓足而歌之,吹笛擊鼓以為節,頗壯觀也」,可見他自己也很滿意。詞作寫出獵之行,抒興國安邦之志,敘事抒情融合自然,從行動和心理上表現了作者的英風與俠氣,是他豪放風格的代表作之一。

      刪除
    7. 蘇軾密州三首的確有代表性,「記夢」和「明月幾時有」被捧為神品,眾口一詞,毋庸置疑,惟「出獵」卻遭世人所忽視,最低限度是遜於前兩者,我也感到奇怪和替蘇軾不值。既然我們都把蘇軾奉為豪放詞派掌門人,為何明擺著一闕表白雄心壯志,豪邁不凡的詞偏不以重視,「左牽黃,右擎蒼⋯⋯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何等的壯懷激烈,詞人以乎已在枕戈待旦,準備上戰場殺敵,愛國情緒溢於詞章,如你所言,表現了英風俠氣。

      刪除
    8. 英風與俠氣~都是《遼寧師範大學》文學院的米曉燕君說的,在冒號兩點之下,都是引用他/她的所寫的段落評語。我不敢掠美!
      其餘的留言,才是我的隨筆速寫。

      刪除
    9. 啊!原來這樣的,來自文學院的高手,其論述自然超一班,評論精準,受教了。

      刪除
  4. 蘇軾情感豐富,文學功力深厚,作品能感動人心和令人敬佩。

    回覆刪除
    回覆
    1. 他不少的作品是在人生經歷中提練出來,有血有肉,現實感強烈,所以能感人肺腑,動人心弦。謝謝你的閱讀及留言。

      刪除
  5. 你介紹以上三首蘇軾作品,我都好喜歡,當是佳作。

    回覆刪除
    回覆
    1. 多謝你在百忙的廚房家政中仍抽空到訪並留言。此三首作品,世人都喜歡,我們怎會例外?🙏🙏

      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