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孝入法
收到一個經常關心國情的朋友一則信息,他告訴我:最近內地有一部老年人權益保障法,當中有一條是子女必須經常探視父母。 換言之,子女多時沒有回家,父母可以憑此法律起訴不孝子女。 朋友在信息中哀嘆:「愧為中國人,天不佑我中華矣,莫奈何!」
我於是上網查找相關資料,此法律經修訂果然在七月一日起正式實施,當中的確有這樣的訂明,何謂不經常回家探視父母,法律條文既沒有量化的標準,更加沒有說明,顯然是一紙空文,執行上很困難。 看完有關法律條文,啼笑皆非之餘,不禁掩卷歎息,法律不去規範社會公事,反而關注家庭倫理之事。 老人是社會的一員,他們的福祉和保障是社會的責任,應納入社會保障範疇,使老有所終,內地把老人保障獨立成法,可見老人問題嚴重,也突顯子女不照顧父母,令其空巢獨居是全國普遍現象,情況嚴重到了非立法處理不可。 現今,國民質素日差,國魂已飛散殆盡,部分年青人不講孝道,其行徑實有辱先賢,嗚呼哀哉!
中國是禮義之邦,百行以孝為先,古時兒童啟蒙讀本除了《千字文》、《三字經》、《增廣賢文》、《弟子規》等經典之外,尚有一本《孝經》,共十八章,對各種孝義有簡潔而明瞭的教育。還有一部《二十四孝》,描述了二十四個古人行孝事跡,樹立了孝敬父母的典範,激勵歷朝歷代青少年行孝之心 。此外,大量詩歌典籍鼓吹並提倡孝道,白居易有兩首著名的警孝詩,其一是膾炙人口的《燕詩》:
中國是禮義之邦,百行以孝為先,古時兒童啟蒙讀本除了《千字文》、《三字經》、《增廣賢文》、《弟子規》等經典之外,尚有一本《孝經》,共十八章,對各種孝義有簡潔而明瞭的教育。還有一部《二十四孝》,描述了二十四個古人行孝事跡,樹立了孝敬父母的典範,激勵歷朝歷代青少年行孝之心 。此外,大量詩歌典籍鼓吹並提倡孝道,白居易有兩首著名的警孝詩,其一是膾炙人口的《燕詩》:
梁上有雙燕,翩翩雄與雌。
啣泥兩椽間,一巢生四兒。
四兒日夜長,索食聲孜孜。
青蟲不易捕,黃口無飽期。
咀爪雖欲㢢,心力不知疲。
須臾千往來,猶恐巢中飢。
辛勤三十日,母瘦雛漸肥。
喃喃教言語 ,一一刷毛衣。
一旦羽翼成,引上庭樹枝。
舉翅不回顧,隨風四散飛。
雌雄空中鳴,聲盡呼不歸。
卻入空巢裡,啁啾終夜悲。
燕燕爾勿悲,爾當反自思。
思爾為雛日,高飛背母時。
當年父母念,今日爾應知。
其二是《老人飢餓自嘆》:
我也曾經養我兒,我兒今又養孫兒。
我兒餓我由他餓,莫教孫兒餓我兒。
白居易兩首孝道詩篇,對一些不克盡孝道的人,一定如當頭棒喝,猛然清醒。 千百年來,儒家思想對國人春風化雨,潛移默化,「孝悌忠信,禮義廉恥」八德早已成為人們的行為準則,父母恩,勝萬金,父母過身,為人子者要結草銜環,三年服喪之期完結才可以脫孝。 時到今天,空巢老人遍處皆是,凝成一個嚴重社會問題,與其對不孝子女問責並訴諸法律,不如從少培育他們,使其成為有孝義之人,這方面的培養,古籍古訓是很好的教材。 孝應從心而發,倘若以法律逼使,行孝者不服,受孝者不安。 我國幅員廣闊,社會貧富懸殊,一孩政策遺下惡果,多少民工為謀生,拜別高堂、卻別妻兒隻身赴遠地打工,地理環境和企業制度均不容許經常告假回家,每年春節民工擠車擠船回家探親情境歷歷在目,印象難忘。 此法實施後,遇上一些不知就裡、不體察子女難處之父母,動輒訴諸法律,反徒添爭拗,引至家庭難以和諧,再者,清官難理家庭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