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漢相爭時,薄姬雖然是劉邦的姫妾,但從未被寵幸,某日劉邦無意之中聽到她和其他姬妾竊竊私語,抱怨未沾漢王雨露,劉邦聽後,惻隱之心頓發,當晚就召幸她,劉邦果然厲害,一擊即中,薄姬懷了龍種,埋下了日後血脈傳承不絕的種子。 薄姫她能在呂后實施覆巢之下保持完卵,沒招殺身之禍,一方面是個人的心計,重要還是老天爺的眷顧,噢!多麼幸運的女人啊!簡直是「行運行到腳趾尾」,兒子劉恆做了皇帝,薄姬母憑子貴,搖身一變成為皇太后,盡享兒子對她的孝道。
劉恆,漢文帝也,他是一個賢明有道的皇帝,在「二十四孝」佔有一席位,在薄太后患病三年中,文帝「目不交睫,衣不解帶,親嘗湯藥」,仁孝朝野皆知。 由於他施以仁政,社會進步,經濟發展,故開創了「文景之治」的局面。 文帝的妻子叫竇猗房,這個女人殊不簡單,是中國歷史上赫赫有名的皇后、太后、太皇太后,文帝夫妻兩人都崇尚黃老之術,強調無為而治,所以社會比較祥和,後來,竇皇后因病失明,雖然目盲但內心非常澄明,由於身有殘障,影響了老來心態,性格傾向了偏執,不斷做出非本份行為。
文帝死後,劉啟繼位,是為景帝,竇皇后變成皇太后,這時候她對黃老之術更加執著,時常要求景帝依《道德經》治國,又當面訓斥大臣只談孔孟之道不懂老莊學說。 有一天,竇太后召喚景帝的書友袁固生,問他對《道德經》的看法,袁固生回答那只是一本普通的書,太后聽到大怒,便把袁固生投入豬圈,幸好景帝及時趕來,否則袁固生一定被野豬咬死。 由於竇太后極力排擠儒家學說,所以景帝一朝由始至終沒有重用過一名儒生。
竇太后特別溺愛幼子劉武,時常思念這個被封為梁王的小兒子,總想借故傳劉武從梁國入京共聚天倫,入京的時候,要景帝親自出城迎接,二人同坐一輛馬車入宮,造成梁王與皇帝同坐江山的錯覺。 竇太后最壞的主意,是威逼景帝崩天後傳位給劉武,企圖以「兄終弟及」取代「子承父位」的古制。
有一天,竇太后又傳劉武入宮,在這次家庭聚會上,景帝喝得有點醉熏熏,這時候,竇太后忽然問景帝可否在他百年之後傳位及劉武?一向事母至孝的景帝,糊裡糊塗中竟然答允了,幸好當時有在旁的舅父竇嬰出來救場,說皇帝酒後戲言,不能當真,否則已被竇太后用一早準備好的筆墨寫成韶書,中國歷史從此便改寫了。 竇嬰化解了一場憲制危機,深得景帝的嘉許,並頒下丹書鐵券,敕令日後竇嬰如遇上重大事件,可以直覲皇帝,這道詔書相當於免死金牌。 不過,竇嬰為了這件事被姑母竇太后恨之入骨,還被驅出族外。
戰國時期有一個類似的典故:「鄭伯克段於鄢」,武姜(女) 產莊公時,因腳先出差點兒難產,因而特別憎惡這個長子而溺愛於幼子叔段,一生不斷給叔段很多好處。 莊公成為鄭國國王後,姜武仍然要莊公對兄弟賜封賞銀,由於母親的嬌縱,叔段終於作反了,和莊公在戰場上對決,莊公在鄢這個地方打敗了叔段。 這個典故的母親武姜和竇太后十分相似,正所謂:慈母多敗兒,愛你反而害你。
竇太后不但干涉兒子漢景帝的施政,還干涉孫兒漢武帝的施政,且看祖孫二人如何鬥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