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wered By Blogger

2017年10月27日

蘭亭遺恨(三)

                     智永《千字文》箋本 ,真跡現在日本



                         
                             智永《千字文》碑本


辯才跪謝了李世民,乘坐御賜馬車返回浙江永欣寺,來到長安城外一處驛站稍歇,此時,蕭翼趕來道別,「大師,下官此番得罪了。」蕭翼內心頗為內疚說。

辯才立於風中,眼眶含淚,對蕭翼視而不見,聽而不聞。

「請大師體察下官難處,常言道,食君之祿,擔君之憂,下官不得不為之啊!」蕭翼深深作揖。

辯才對蕭翼徹底恨透了,他想,為官者不但不為人民作主,反而用下三濫手段騙取百姓財物,這種官實在太可惡了。 辯才兩眼通紅, 仰頭看天,悲憤莫名。

蕭翼試圖曉以大義,說:「《蘭亭集序》是王右軍傳家之寶,智永禪師因為無後,才贈送與你,然而,大師也是出家人,同樣沒有後人可以繼承這書帖,大師此前為了保護書帖惶惶不安,今書帖由朝廷收受,自然是無比安全了,今後也不用擔心遺失。」

辯才嘴角微微一掀,尋思蕭翼這番話似乎有些道理,不過,他內心的確痛恨此人,於是說:「蕭大人,不必再說,貧僧在此告別!」語畢,登上馬車揚長而去。

蕭翼望著馬車的背影消失在夕陽下,嘆了一口氣,上馬向李世民覆命。

二個月後辯才終於回到永欣寺,這是因為他心中氣憤難平,途中又沾了風寒,所以耽擱了一些時日。 方踏入山門,徒弟來報,說浙江府尹月前送來白銀三千兩、綢緞三千匹,是奉了皇帝聖旨送的。 辯才不多說,命徒弟只管收藏起來。

過了幾天,辯才心情稍平服,來到藏經閣翻閱師父留下的書帖,他鋪開白紙準備臨摹,當他看到《真草千字文》,字體龍飛鳳舞,氣勢恢宏,不禁佩服萬分,草書到了師父手上,才有了規範,才有了書寫法則,心中對師父的崇敬又多了一分,想到這裡,辯才更加痛恨自己丟失了《蘭亭集序》,悲恨交集之下,辯才想起了師父三十年前交付的事。

三十年前那個冬天,浙江下了一場大雪,整個雲門寺被白雪覆蓋,辯才穿著棉衣仍然冷得渾身哆嗦,忽然間,小沙彌來報,說師父有事召喚,師父已經接近百歲高齡,最近身體越來越差,辯才擔心有甚麼事情發生,於是急跑去藏經閣,剛踏入藏經閣大門,只見智永禪師俯首盤膝坐在床上,前面放著一個鐵盒,辯才感到氣氛有點凝重。

辯才向師父深深鞠躬,雙掌合十,問:「師父,呼喚徒兒未知有何吩咐?」智永微微抬起頭,指一指椅子,說:「坐!」,聲音很微弱。「是。」辯才一向遵從師父的說話,畢挺著身體坐下。「打開這個盒子,看看裡面是甚麼?」智永說。

辯才打開盒子,盒子裡面有一件物品用一塊織錦裹著,他緩緩解開綁帶,一個卷軸躍入眼簾,辯才猜這一定是珍貴的書畫,他屏著氣息,慢慢展開卷軸,一幅字體飄逸俊秀如流水行雲,筆力雄健似入木三分、佈局完美不落俗套的書帖出現眼前,「永和九年,歲在癸丑,暮春之初,會於會稽山陰之蘭亭,修禊事也⋯⋯」,噢!這不是王羲之《蘭亭集序》嗎?辯才的心在激烈跳動,手在劇烈顫抖,辯才抬起頭想問問師父是不是真跡,師父輕輕的摇搖頭,示意他看不去,「⋯⋯是日也,天朗氣清,惠風和暢,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所以遊目骋懷,足以極視聽之⋯⋯」辯才又抬頭瞄了師父一眼,看見師父依然垂著頭入定似的。 「⋯⋯向之所欣,俯仰之間,已為陳跡,猶不能不以之興懷,況修短隨化,終期於盡。」看到這裡,辯才幾乎快要窒息,他深深呼吸,強壓情緒看下去,「⋯⋯故列敍時人,錄其所述,雖世殊事異,所以興懷,其致一也。後之攬者,亦將有感於斯文。」

辯才連看三遍之後,顫抖地問:「師父,此書帖真是王羲之墨寶?」智永説:「此書帖正是先祖王羲之原作《蘭亭集序》,千真萬確!」智永語氣無比堅定自豪。 辯才聽後非常驚訝,久久說不出話,對他來說,這書帖是王羲之的真跡已是不可思議,最令辯才震驚是師父竟然稱王羲之為先祖,而他一向只知道師父俗家姓王,斷想不到與書聖有關係,於是緊張的問:「師父,你這話怎講的?」

智永長長地嘆了一口氣,緩慢地說:「我原名王永之,是王羲之七世嫡孫,因我與佛有緣,弱冠之時已皈依佛門,潛心研究佛學至今七十年。東晉永和九年,三月初三,先祖帶領兩個兒子王凝之王獻之與謝安等人在會稽山蘭亭舉辦盛會,喝酒作詩,一共作了五六十首詩,各人決定將詩會集,一致推舉先祖作序,先祖借酒意,即席揮毫,寫下被世人譽為天下第一行書的《蘭亭集序》。」

説到這裡,智永喉嚨有點乾渴,連咳數聲,辯才見狀立即端來一杯茶,智永呷了兩口,斷斷續續說:「第二天,先祖酒醒,看見昨夜的集序有幾處塗改,便拿出鼠毛筆和蠶繭紙來重抄,可是連抄六七遍,皆不如昨晚所寫的一氣呵成,那麼暢快淋漓。 先祖思索了一會,把兒子凝之、獻之等人呼來,吩咐把《蘭亭集序》原帖作為傳家之寶,不與外傳。」

智永説了半天話,精神已經頗為萎頓,辯才見狀忙叫師父休息,改日再說。


2017年10月21日

蘭亭遺恨(二)

                                          唐太宗畫像


                             蘭亭集序,唐. 褚緒良摹本



李世民自從打敗了突厥,又把文成公主嫁給吐魯番松贊干布後,自此,四海昇平,五洲融合,國泰民安,這就是史稱「貞觀之治」。 人無千日好,花無百日紅,盛世到了中期,高句麗無端攻打新羅,李世民親自率領十萬大軍遠征高句麗,他這樣做既是支持盟友,更是為了安邦靖國,但是戰事並非一帆風順,經過多年的征討,才聯合新羅消滅高句麗。 經過這場戰爭,已到知命之年的李世民身心感到疲乏,精力大不如前;與此同時,眼看眾皇子為了爭奪太子之位各懷鬼胎,互相傾軋,心情更加顯得悶悶不樂,每次朝會之後,大部分時間都躲在御書房批閱奏摺和臨摹名家字帖。
這一天,李世民移駕凌煙閣觀看二十四功臣繡像,這已經不是他第一次去了,這些功臣當中,有和他出生入死的瓦岡寨英雄、有建立大唐皇朝的功勛將領、有血濺玄武門的謀士,立在繡像前面,李世民緬懷往事,感慨萬千,這些人物有的已經死了,有的還在當著他的臣子。 忽然間,他心中感到有點不安,一時想不出甚麼原因,於是,他信步回到御書房,拿起御筆在白紙上用隷書逐一寫下二十四功臣的名字,命內侍臣拿去凌煙閣分別貼在各人繡像下,做完了這件事,李世民為了放鬆心情,又拿起王羲之的書帖認真地臨摹。
長孫皇后看到丈夫近來這些情形,既焦急又擔心,他知道李世民一向傾慕王羲之的《蘭亭集序》,卻始終無法一睹真跡,所以希望在這方面能夠幫助丈夫,她想起了早前蕭翼多次為皇帝尋找《蘭亭集序》下落,但不知最近有甚麼消息,於是她叫王德召喚蕭翼來見。
「蕭卿家,尋找《蘭亭集序》之事可有進展?」長孫皇后開門見山問道。
「啟奏皇后,臣已經知道《蘭亭集序》下落,但是,物主始終不肯承認管有。」蕭翼回答。
「蕭卿家,此事如何,可否詳告哀家?」皇后追著問。
「啟奏皇后,王羲之把《蘭亭集序》作為傳家之寶留給子孫,傳到第七代孫子智永,智永是一個僧人,所以沒有後代可以再傳下去,智永於是把《蘭亭集序》送給弟子辯才,這辯才是我朝僧人,他得到這件至寶,便想方設法加以保護,皇上三次召見他查詢書帖下落,他都說戰亂時丟失了。」蕭翼一五一十告知皇后。
「書帖之事,卿家認為可有轉圜餘地?」皇后為了替丈夫尋找至寶,著急地問。
「臣以為,此書帖只能智取不可以強搶⋯⋯」蕭翼把自己的計謀說出來,然後得到皇后允許帶著王羲之兩件真跡出發了。
此事李世民被蒙在鼓裡。
蕭翼帶著兩幅書帖裝扮成落難書生來到寺廟,辯才見蕭翼儀表不俗,天文地理無所不知,於是交為朋友把他收留在寺中。 有一天,兩人又一起喝酒談天說地,說話間,蕭翼故作神秘,從包袱裡拿出兩幅王羲之真跡,辯才看了之後,微微一笑說:「這算甚麼?不過是王右軍普通書帖而已!」
蕭翼打蛇隨棍上,問:「難道你有比這更好的作品?」
此時辯才已有七分酒意,炫耀爭勝之心衝昏頭腦,渾忘了不將《蘭亭集序》展示他人的承諾,就把藏在暗壁的珍寶拿出來給蕭翼說:「看,這才是曠世奇珍《蘭亭集序》,天下第一行書!」
蕭翼的心抖動得快要跳出來,不動聲色,問:「這寶物不是已經在戰亂時丟失了嗎?」
「哼!誰說的?它一直都在貧僧這裡,皇上問我也沒有告訴他。」辯才得意洋洋,忘乎所以,犯上欺君之罪也不知。
狡猾的蕭翼默默記住了藏寶地方,過了幾天,趁辯才出外做法事機會,把《蘭亭集序》偷走連夜送呈李世民。
李世民見到《蘭亭集序》真跡,如獲至寶,多年夙願得償,龍顏大悅,不但不追究蕭翼預先沒有禀告的罪責,還給他升官和奬賞。 另一方面,也饒恕了辯才欺君之罪,降旨撥出鉅款賜與辯才,辯才無奈接受,由於氣憤過度,沒到半年就死了。





2017年10月14日

蘭亭遺恨 (一)

                     王羲之蘭亭集序. 馮承素本




李世民退了朝,怒氣沖沖返回後宮,口中唸唸有詞:終有一天,我會處死你⋯⋯ 王德跟隨在後邊不敢吱聲,他知道今天在朝堂上,皇帝差點被魏徵氣死了。

入到寢室,長孫皇后早就在那裡等候,皇后有個習慣,每當丈夫上朝歸來,必定親來接駕,遞上一杯香茶,為卧在榻上的丈夫搥背,然後讓丈夫好好歇息一會兒。 今天,她見到丈夫面色有如天邊的烏雲,口中不斷駡人,雖然她明白後宮后妃不該干涉朝政,但出於愛護丈夫的本心,她還是柔聲問道:「皇上,到底發生甚麼事?」

「我要殺死這個老傢伙!」李世民憤怒到了極點,語氣好像咆哮。

皇后知道丈夫怒火中燒,很難把事情說明白,於是轉身問王德,王德一五一十說了出來:今天在朝堂上,皇帝說為了鞏固邊疆,必須增強軍力,提出要向年滿十六歲的男子徵兵,文武百官對皇帝的要求不置可否,惟獨魏徵一人高聲反對,他認為唐朝一向是男子滿十八歲才服兵役,這新的舉措違反先例,令人有朝令夕改感覺。 初時,皇帝認為魏徵的講法不無道理,心意有點動搖。 可是這個魏徵,不知好歹,直斥皇帝「涸澤而漁、焚林而獵」,皇帝在百官面前遭魏徵這樣批評,內心感到不快,面色開始有點難看。 耿直的魏徵見好還不收手,竟然說皇帝失信於民,群臣都為魏徵一再冒犯皇帝捏了一把汗,這個尖銳的批評李世民終於按捺不住,但為了保持形象,不便發作,只好匆忙敕令退朝。

皇后聽了王德的敍述,沒有開聲就轉身走入內堂,不一會,皇后一身鳳冠霞帔,明晃晃穿著一襲皇后朝服走出來,她對著皇帝深深跪拜:「臣妾恭喜皇上成為一代明君!」

李世民休息了一會兒後,心情已經略為平靜,此時看到妻子如此打扮又如此說話,嚇了一跳,大惑不解,問道:「皇后你這是幹甚麼?」

「常言道,君明則臣直,今天魏徵敢於諍言進諫,說明皇上已經成為明君,可喜可賀啊!」皇后嚴肅認真地說。 

聽完皇后的說話,李世民不禁轉怒為喜,扶起皇后,連聲道謝!

長孫皇后是一個賢德女人,和李世民是結髪夫妻,她著有《女則》,懂得如何服從丈夫,更懂得如何使得丈夫開心,對李世民說:「皇上,你最近蒐集不少王羲之字帖,何不取出來欣賞?或者臨摹練習,這樣可以舒解情緒啊!」

李世民生平酷愛書法,寫得一手出色的行書和隸書,自從當了皇帝以後特別是喜歡王羲之的字帖,李世民知道,王羲之作品,最為珍貴是《蘭亭集序》,那才是天下第一行書,自己身為九五之尊,從未看過這曠世至寶,想到這裡,心中總是怏怏的。








2017年10月8日

古堡巨廈顯驚情(巴爾幹遊記二~羅馬尼亞)


2017911日晚十一點,登上土耳其航空公司航班,經過十一小時飛行,航機抵達伊斯坦堡機場,透過機艙的窗口,看見一輪紅日已懸掛在跑道旁的樓房上,霞光四射,我連忙開啟智能手機,時鐘已經自動顯示為當地凌晨五點鐘,由於跨越二又二分之一時區,時光倒流了五小時。 兩個鐘頭後,我再次登上另一班土耳其航機,又花兩個小時,飛機終於到達布加勒斯特機場,也就是這次巴爾幹之旅的首途--羅馬尼亞。
伊斯坦堡日出
                                                 

在地理位置上,羅馬尼亞不算是巴爾幹半島國家,因為大部分國土深入歐洲南方,屬於南歐,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以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兩種不同意識形態區分,羅馬尼亞劃入東歐陣營。 剛才在航機上,我試圖翻出對羅馬尼亞的原始認知,可惜知之甚少,搜索枯腸才想到三個人物:一是德古拉伯爵,電影《驚情四百年》的吸血殭屍、二是壽西斯古,極權國家的獨裁者、三是歌曼妮芝,體操比賽第一個取得完美十分的女子運動員。

佩雷斯堡(Peles Castle)
離開機場直往佩雷斯堡。 從布加勒斯特到西奈亞,車程大約三小時,午餐是在一座有百年歷史的酒店進行。 餐後趁著還有一點空隙時間,我在酒店範圍溜了一個圈,這裡非常清幽,氣氛有點似香港的清水灣酒店,行至恬靜處,那兒竟然有一座賭場,我拍了幾張照片但沒有進去。 佩雷斯堡就在附近,本來徒步便可以去到,由於忽然間下起毛毛細雨,我們只好止步乘車了。

           

百年酒店Hotel Palace掠影

                                        
                         

酒店Casino Sinaia
                                       

西奈亞街道
                                        

 十九世紀,卡洛斯國王特別喜歡西奈亞這地方,所以在這裡修建了這座文藝復興式的城堡作為夏宮。  外型上,我覺得佩雷斯堡有幾分歌德式,特別是尖塔,從遠處看去實與歌德式建築無異。 城堡不算大,隱沒在山林之中,表面上好像遠離市區,但事實上,它與市區只是咫尺之間,所以覺得又是那麼近。 城堡外型極為美麗壯觀,門外噴泉、花園、廣場、台階俱備,城堡裡面大都是木質建築,藏品頗為豐富,也相當珍貴,顯示了羅馬尼亞皇族當年的富有和奢華,有的物品有點面熟,細心一看,七八分像羅浮宮藏品,予我較深刻的印象是「兵器房」,房間牆壁上掛滿鎗枝弓箭,還有一匹戰馬,這些擺設表現出城堡主人尚武精神。 進入佩雷斯堡如要拍照,必須付款15歐元,若是用手機拍攝,則免費。
佩雷斯城堡外貌
                                       

佩雷斯城堡剪影
                                         

佩雷斯城堡木質外牆
                                       

佩雷斯城堡藏品
                                        

佩雷斯城堡兵器
                                        

佩雷斯城堡戰馬
                                       


佩雷斯城堡 議會大廳
                                      


布朗城堡(Bran Castle,吸血殭屍古堡)
位於布拉索夫的布朗城堡名氣很大,是羅馬尼亞旅遊的重點和名片,它的名氣來源於深入人心的吸血殭屍小說和電影,所謂的「德古拉」古堡,就是以它為背景,特別是上世紀九十年代那套《驚情四百年》電影,把「德古拉」推到無以復加的程度,那時候,參與演出的奇洛李維斯還未大紅呢!
可惜,我雀躍的心情,在第二天的參觀時得到失望的回報,布朗城堡不但沒有佩雷斯堡可觀,而且一點陰森恐怖的感覺都沒有,參觀完我唯一的領悟,就是佩服愛爾蘭籍的《德古拉》原創作家,他從未到過布朗城堡,卻能憑空臆造出一個活龍活現的小說地點和氛圍。  後來保加利亞籍導遊小姐告訴我,布朗城堡正在求售,於是我在想,新城主可能是富有的内地同胞,到時候,以他們的頭腦,或許會經營得比現在好。
布朗堡(吸血殭屍古堡)1
                                       

布朗堡(吸血殭屍古堡)2
                                       

布朗堡(吸血殭屍古堡)3
                                       

布朗堡(吸血殭屍古堡) 外望
                                         
國會大廈(Parliament House)
據說,當今世界上最大型的建築物是美國五角大樓,第二大建築物原來在羅馬尼亞,那就是有「壽西斯古宮」之稱的國會大廈,這個說法對我來說,內心的驚情不比看殭屍電影為小。 儘管羅馬尼亞歷史上曾經是東歐最富有國家,但是在三十多年前,即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羅馬尼亞應該沒有太大的財力去建造這座龐然大物,據說當年耗資30億美元,若以今天的購買力推算,至少300億,相當港幣2400億。
在布加勒斯特的第三天,這座全身鋪砌花崗岩的白色大廈清清楚楚展現在眼前,它是那麼的宏偉,那麼的龐大。 裡面的建構,東南西北呈十字形,大量的花崗岩牆壁、璀璨的水晶吊燈、堅實的木地板、厚厚的地毯,滿眼皆是,觸手可及,極盡奢華揮霍。 這座所謂的「皇宮」在建設三分之二的時候,壽西斯古來不及搬進去享受,就已經被人民推翻了,革命來得那樣的急促而激烈,新政權不容許壽西斯古答辯,推翻後僅三天就把他和他的妻子處死。 參觀完這座碩大無朋的建築物,我的心潮有點起伏不定,壽西斯古是被人唾棄的獨裁者,但他興建這座「皇宮」,那份企圖振奮國家的野心應不容否認的,否則,今天羅馬尼亞何來一項地標性建築物?
布加勒斯特小凱旋門
                                       

國會大廈外觀
                                        

國會大廈議會大廳
                                        

國會大廈外望


                                       

2017年10月3日

中秋夜賞《中秋帖》

                                         快雪時晴帖

                                          中秋帖

                                    伯遠帖

                                               

國慶剛過,中秋接踵而來,欣喜疊至。 迎月之夜,閒坐家中,無意仰天窺月色,一心伏案聞書香。 但因為時届中秋,頓然想起「三希堂」之《中秋帖》,此書法是晉代書聖王羲之兒子王獻之的傑作。 王羲之是我國書法至尊,他的《蘭亭集序》被譽為天下第一行書,是家喻戶曉的經典。 王羲之一門三傑,另外二人就是兒子王獻之、侄子王珣,他們都是書法大家,三人號稱「三王」,「三王」分別留下三幅書帖,全是國寶級的藝術珍品,「三帖」分別是王羲之的《快雪時晴帖》、王獻之的《中秋帖》和王珣的《伯遠帖》。


清朝乾隆皇帝雖然是滿族人,但對漢族文化極有心得,他最酷愛這三幅書帖,不但將國寶據為己有,而且為了朝夕相對,還把「三帖」收藏在自己書房,更將書房命名為「三希堂」,希是稀的意思。


「三帖」都是行書,共只97字,從內容看似是書信的斷箋。 民國初期,末代皇帝溥儀暗將這三件國寶偷運出紫禁城,幸好,最為至珍的《快雪時晴帖》」及時被截回。 國共決戰時,《快雪時晴帖》被國民政府帶到台灣,現存放台北故宮博物館。《中秋帖》和《伯遠帖》則流落民間,後來,被人拿去扺押給香港匯豐銀行。 1951年,匯豐銀行將「二帖」進行拍賣,周恩來知道後,立即指示官員從速購回,「二帖」最終得以回歸祖國懷抱,現存放北京故宮博物院。 「三帖」散落海峽兩岸,半世紀以來不復相見。


記得在十年前,特區政府為了慶祝回歸十週年,曾經構思讓「三帖」重聚,爭取在香港「薈萃」展覽,時隔十年,此事我已經依稀模糊,只記得當時台灣當局擔心《快雪時晴帖》一去不回,會被大陸方面取走,儘管大陸已經保證必定「完璧歸趙」,由於台灣始終不放心,這件曠世盛事只好告吹,不過,《中秋帖》和《伯遠帖》是否按計劃訪港,我一時也記不起來了。




「三帖」原文

《快雪時晴帖》:羲之頓首,快雪初晴,佳想安善,未果為結,力不次,王羲之頓首,山陰張侯。

《中秋帖》:中秋不復不得相還,為即甚省,如何然勝人,何慶等大軍。

《伯遠帖》: 珣頓首頓首,伯遠勝業情期群從之寶,自以羸患,志在優遊,始獲此出意不剋申,分別如昨永為疇古,遠隔嶺嶠,不能瞻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