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東區進入中環金融中心,有一條非常繁忙的道路,本來是大道東的一部分,大概在六十年代吧,當局把它裁剪為一條短小精悍的道路,它就是金鐘道。
從大道東、莊士敦道、軒尼詩道、夏愨道,甚至經告士打道過海而來的車輛,連同叮叮噹噹搖搖晃晃的電車,都匯合在金鐘向前推進,與此同時,從花園道下來的車輛也呼嘯趕來助陣,組成一股鐵甲洪流,直奔香港核心區。
但是,這種嚇人聲勢,卻在一座莊嚴古樸的建築物前嘠然而止,此物猶如中流砥柱,勇敢地阻擋著奔騰而來的車輛,堅定地勒令它們分流:容許電車及小部分有許可證的車輛右轉進入德輔道中,如果沒有許可證,交通警早在街口等著你,牛肉乾是吃定的;大部分車輛可以直接駛進大道中,前往西區甚至更遠的南區,這個嚴守關隘的建築物,就是名聞遐邇的一級歷史建築中國銀行大廈。
開埠以來,中環一向是香港的活動中心,戰後慢慢發展成為銀行中心乃至亞洲金融中心,如此重要的地方自然成為商家必爭之地,
遠在北京的中國銀行,有見及此,決定南下建立分行。 1947年,任命鄭鐵如先生為分行經理,鄭先生目光獨到,以打破紀錄的港幣375萬元,投得原址是香港大會堂一部份的土地,然後用3年時間在這幅土地上興建了當年全港最高的建築物:中國銀行大廈,大廈的選址,套用一句風水術語:「千里來龍,結穴於此」。
自此,港中行騎上香港龍脈,金融業務蒸蒸日上。
中國銀行大廈佔地1400平方米,樓高17層,建築揉合中西風格,時代感極強,即使放在今天,一點也不落伍,結構以白色花崗岩為主,配以棗紅色鐵窗,莊嚴肅穆,面向德輔道中有一對中式石獅拱衛門戶,中設古銅色旋轉門,走進大堂,四條大理石柱分置東南西北四方,氣派恢宏。
小時候家住灣仔,常常走路上中環,路過中國銀行大廈總喜歡偷偷走進去抱抱大柱,涼凉冷氣,然後走去萬宜大廈「玩」自動電梯。
中國銀行大廈地址是德輔道中2A,屬於雙數號,我不知道有沒有2B,旁邊匯豐銀行總行,門牌是大道中1號,對面單數號1號不知是甚麼大廈?可能是遮打花園,也可能根本沒有,與中國銀行大廈相望的終審法院,門牌是昃臣道8號。 可以說,這一段德輔道中門牌頗為混亂,無論如何,中國銀行大廈在該區是排頭兵則毫無疑問。
我認識一位中資老前輩,五十年代他已經在那裡打工,他說中國銀行大廈初期不單止是銀行業務場所,還有中資保險公司、駐港商貿公司和船務公司,還有一家外國駐港機構。
由於中國銀行太重要了,即使在五月風暴時,港英搜查中資機構,惟不敢進入中國銀行大廈。
六七十年代的國慶節,中國銀行大廈必搭建大型彩樓,彩樓高達到四五層,晚上燈光璀璨,亮如白晝,我跟隨哥哥姐姐去看燈飾,坐在那時候叫做木球會草地上,四周都是人,氣氛非常熱鬧,愛國情緒高漲,那情景,也算是香港人其中一個集體回憶吧!
我上一篇博文《只緣身在最高層》,網友和平兄在留言中提及中國銀行大廈的「中國會」,這個設置會籍制度的高級會所,我有緣去過,有午飯也有晚宴,全都是摱車邊叨陪末座。
據說,這個會所是在中銀大廈落成後騰出了員工飯堂而由鄧永鏘先生承租經營的,不經不覺已有三十多年歷史,會所佈置極為中國風,古董名畫滿目皆是,餐牌水牌都很有特色,食物精緻美味不在話下,最令人無法遺忘,是一股濃濃的懷舊氛圍。
有一次我在主人家慫恿下,在那𥚃光顧一次擦鞋,付了人生一次最昂貴的擦鞋費,擦完後皮鞋亮錚錚,非常愜意,真是不試不知道,原來最佳的鞋蠟竟然是水,清水的水,奧妙是在那塊擦鞋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