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wered By Blogger

2016年1月3日

簡化字的流弊

明年,是內地推出第一批漢字簡化方案60年週年,幾代人寫和讀了簡化字滿一甲子,時間上不短了,從風俗習慣來說顯然是根深蒂固,如果今天要棄簡從繁,應該是不切實際和不可能的事。 環顧全球,有大量華人居住的星馬泰韓日,都先後跟隨內地採用簡化字,連聯合國也應用簡化字,在當今這種形勢下,要恢復繁體字,簡直是癡人說夢話。  奇怪的是,一脈相承的港澳臺仍然採用繁體字,這個情形顯得很不尋常,二千多年前,秦始皇尚能夠掃六合,統一文字,統一度量衡,今天,大中華區雖然共用同一種漢字,卻是一文兩寫,每當看見一些商品說明書裡面除了英日文外,竟然還有繁體中文和簡體中文,宛如兩種不同文字;出外旅遊,告示牌也是繁簡並列,毎見及此,情可以堪,寧不教人氣餒?
在我個人而言,極力反對寫簡化字,所以,我對外發文必定用繁體字,在這方面,應該算是一個頑固份子。 記得我寫博文的初期,曾經發表了兩篇關於簡化字弊端的文章,至今瞬間五年,近因留意到網上關於鈔票上圓元爭論,遂又對簡化字興起感慨之言。
書畫大家鄭板橋有一副著名的對聯:
刪繁就簡三秋樹
立異標新二月花
鄭板橋一生追求簡單淡泊,是後世人的楷模。 一切從簡,就是我們追求的目標,為了達到這個目標,所謂拋棄繁文縟節、簡化工作流程等等應運而生。 但是,世事無絕對,簡化是不是最好?尤其是把國人引以為傲的漢字胡亂簡化,是不是好呢?漢字改革經歷了整整六十年,好壞如何?愚見以為值得在此時此刻回顧總結。
毫無疑問,新中國成立的初期,我們的長輩很多目不識丁,要他們提筆學寫字,遇到筆劃多的字一定大傷腦筋,為了普及教育,掃除文盲,這時候若能夠把漢字簡化,的確可以迅速幫助學習文化。 但是,不理漢字的淵源、結構、字義、發音、個性等等因素胡亂去簡化,完全出於執行上級指令為簡化而簡化,因而就出現了一些令人啼笑皆非的情況,例如:
亲(親卻不見)
爱(愛而無心)
厂(廠中無物)
鱼(魚離開水)
声(聲無耳聽)
开(開不到門)
兽(獸類無犬)
网(網非絲織)
以上雖然屬於戲謔性質,但是,能反映這些字完全背離祖先創造文字的原意和靈感,變得毫無意義和精髓,最令人生氣是把同音字作簡化字,明明是不同字義,由於發音相同,硬是混在一起使用。例如:
「里」代替「裡」:到底是里面,還是裡面?
「余」代替「餘」:到底是余日無多,還是餘日無多?
「面」代替「麪」:面包,它連原材料麥也沒有了。
「干」代替「幹」和「乾」:樹幹、乾淨為一談!
「征」代替「徵」:軍隊要征戰,還要去徵兵。
「后」代替「後」:環球小姐是住在後座,還是丟了她的后座?
「游」代替「遊」:原來花園可以游的。
「斗」代替「鬥」:底是一斗米,還是斗氣?
我閱讀內地文章或瀏覽簡化字網頁時,如果出現上面的例子,必定要費腦筋思索才能明白,有時甚至造成不必要誤解。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