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談人生三境界
「古今之成大事業、大學問者,必經過三種之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眾裡尋他千百度,回頭驀見,那人正在燈火闌珊處。』此第三境也。此等語皆非大詞人不能道。然遽以此意解釋諸詞,恐曼、歐諸公所不許也。」
以上是清末民初國學大師王國維的「人間詞話」裡面最著名的論述,他用曼殊、歐陽修和辛棄疾的三闕詞去描容人生三境界,近百年來備受文人雅士談論不休,有關的評述和文章多如恆河沙數。
第一境靈感來自曼殊《蝶戀花》下半闕當中三句;第二境靈感來自歐陽修《鳳棲梧》下半闕最後兩句;第三境靈感來自辛棄疾《青玉案》下半闕最後三句。 可以大膽說,大師所引之詞句全部為斷章取義,與原作詞義毫不相干,只屬一己天馬行空之作。
三闕詞全是描寫纖弱情愛之艷麗作品,第一首《蝶戀花》充滿對戀人之離愁別緒,望穿秋水之無奈;第二首《鳳棲梧》道盡懷人相思之苦,以致到了銷形蝕骨地步;第三首《青玉案》描寫經過千百度尋找,終覓得伴侶,一派心花怒放。
以上三闕柔情蜜意之詞作,卻被大師借喻為人生的三境界或三部曲,令人啼笑皆非,雖然與詞義大相逕庭,且流於穿鑿附會,若經過細味和深入聯想,倒感到頗為傳神。
『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大師用以形容人生第一境界,即為尋求探索階段。年輕時,我們在探索人生目標需要多些思考,面對茫茫前路,何去何從?其要訣往往就在一個「獨」字,獨立而靜靜地思考,有時更需要憑高而望遠,以抒胸懷。 然而,『昨夜西風凋碧樹』在此,則變得毫無意義,探索人生與西風何干?
『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此詞一說是柳永所填,我傾向認為是歐陽修所作,誠如大師所說:「然遽以此意解釋諸詞、恐曼、歐(陽修)諸公所不許也」,這段話可以證明大師也認同此詞是歐陽修作品。
大師借來用以形容欲成大事和大學問者,必須對鎖定之目標不悔不吝,廢寢忘餐,抱專注堅持的態度,在磨難的過程當中,即使消瘦了身體,憔悴了容顏也在所不惜。 這就是人生的第二境界。
『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正在燈火闌珊處』(大師誤作回頭驀見),大師暗喻人生經過了尋求探索、專注堅持兩個境界,終於到了第三境,那就是千錘百煉後,驀然驚醒頓悟,猶如茫茫人海之中找到了目標,那種驚喜直如奪得美人歸。
大師雖然斷章取義但巧妙地借喻人生的規律:尋求探索、專注堅持、驚醒頓悟。不能不佩服他對詩詞的嫻熟;對學問的精深淵博;對世事的聰明睿智。 可惜的是,哲人難逃萎頓、蒼天必妒英才,一代文學大師在學術最高峰時,竟然自沉於昆明湖,原因撲朔迷離,眾說紛紜,揮之不去。 筆者在此一問:不知大師是否以死去附註人生三境界?或者是否以死去把人生三境界增多一界?
附錄: 曼殊《蝶戀花》
檻菊愁煙蘭泣露。羅幕輕寒,燕子雙飛去。明月不諳離恨苦。斜光到曉穿朱戶。
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欲寄彩箋無尺素。山長水闊知何處。
檻菊愁煙蘭泣露。羅幕輕寒,燕子雙飛去。明月不諳離恨苦。斜光到曉穿朱戶。
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欲寄彩箋無尺素。山長水闊知何處。
歐陽修《鳯棲梧》
佇倚危樓風細細,望極春愁,黯黯生天際。草色煙光殘照裡,無言誰會憑欄意。
擬把疏狂圖一醉,對酒當歌,強樂還無味。衣帶漸寬終不悔 ,為伊消得人憔悴。
佇倚危樓風細細,望極春愁,黯黯生天際。草色煙光殘照裡,無言誰會憑欄意。
擬把疏狂圖一醉,對酒當歌,強樂還無味。衣帶漸寬終不悔 ,為伊消得人憔悴。
辛棄疾《青玉案》
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寶馬雕車香滿路,鳯簫聲動,玉壼光轉,一夜魚龍舞。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