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湖南電視台和香港無線聯合製作,以港樂為主軸的音樂節目「聲生不息」前晚首播了,「聲」與「生」普通話發音都是 Sheng,義意非常明白,就是希望港樂生生不息,據說,節目是慶祝香港回歸25周年及無線電視台55周年的獻禮,因為有這個特別意義,所以節目得到了國家電視局和中聯辦的指導,我觀看了,覺得非常精彩,欣賞價值極高,兩地老中青歌手都有很高水準的演出,極盡視聽之娛,也引起了我不少的回憶。
興起於七十年代,光大於八九十年代的香港流行曲,是我們時代的回響,是不可或缺的精神支柱,是不可忘遺的集體回憶,KM恭逢其盛,聽過唱過一支支金曲,抒發了對河山縈懷的家國情感、體味了獅子山下同舟共濟的精神、感悟了受侮傷痛的歷史一頁、認識了武林世界的俠之大者、領略了兩性的似水柔情,以及無數悅耳動聽的小品,全部都是繞梁三日,回味無窮的傑作,至今仍迴旋於耳際而不絕如縷。
為謳歌我們社會,無論是逆流順流都點綴翠羽丹霞,豐富我們的文化生活的藝術家,有不少都離開了我們,諸如喚醒民族之魂的黃霑、盛放紅棉的羅文、不羈之風的張國榮、天生歌者梅艷芳、海闊天空的黃家駒⋯⋯等等,逝者如斯,音容宛在,謹此致敬!
「聲生不息」第一個出場是林子祥,小胡子變成了老胡子,挺拔高亢的獨樹一幟嗓音風彩依然,唱出了新高度,三首串為一曲似乎不及單曲來得原汁原味,聽來略嫌不足,有意猶未盡之感,但非常好聽。 阿 Lam是港樂標誌性人物,原來已經七十五歲了,為我們獻唱超過半個世紀了,他的歌陪伴我們成長和慢慢變老,我想,至今仍活躍歌壇應數他年紀最大吧?如果說他是教父級歌星,大概不會有人反對吧?
第二個出場是葉倩文,她和丈夫同場表演還要作對抗性比賽,令人感到難以想像,Sally 的《祝福》,我認為是全晚最佳歌曲及演繹者,她把《祝福》唱得與三十多前不可同日而語,歌藝明顯提高了一二個層次,《祝福》過去是給人以「悅耳純樸」,這次是「動聽醇厚」,此醇不同彼純,聽了感受到滿滿的祝福,溫暖揮之不去。 「自古美人如名將,不許人間見白頭」,Sally 勇於滿頭白髪登台,童顏鶴髮,不損美艷,可見她對自己充滿了信心。
中生代的李克勤、楊千嬅都有水準以上的發揮。 克勤不必贅言,他的唱功是超班的,音色美、咬字清,快歌與阿Lam並駕齊驅,駕御高音如入無人之境,他已經不是歌手了,他已經晉升導師級了。 千嬅一向是樂壇中流砥柱,有自己的風格,回到內地同樣大放光彩,最近我在YouTube 看了她演唱不是她風格的歌,好像是古詩詞改編吧?非常動聽,唱得出乎意料的好,聽說連中央電視台也點讚了。
我特別留意新生代的炎明熹和曾比特,炎明熹被說成十多年來樂壇少見的新星,我第一次聽她唱歌,真有驚喜感覺,年紀輕輕就登上這麼大的舞台,和大大前輩爭一日之長短,這除了是個人造化之外,她的歌藝一定是得到了肯定,十七歲,年富力強,可造之才。 恕我孤漏寡聞,不知道曾比特何許人也!一個爆炸頭,令我想起「Boney M」那個Bobby,一模一樣,又唱又跳,看得令人如痴如醉,他竟然力壓眾人奪得金曲第一名,雖然有點意外,但為了香港出了這個動感之星,掩不住心中的興奮。
充心希望香港能多舉辦這類型的音樂活動,多發掘新人,這樣才可以生生不息,前輩歌手總會老去,總有退出歌榭舞台的一天,後繼有人是我們重振港樂的不二法門,縱然當今最大的舞台在內地,但我們也不應放棄陣地。努力!加油!
我都有看這個節目,很認同你所說的。粵語流行曲崛起在我的青少年代,陪伴著我的成長,那個時候的歌詞都是上佳的詩句,感人的哲理,很多歌曲都能動人心弦,發人深省,今日聽來,仍然能夠使人共鳴。我覺得今日粵語流行曲正處於低潮,但只要有心人再度努力,她是可以再度璀璨的。
回覆刪除在當年,粵語流行曲是我們的精神糧食,陪伴我們成長和慢慢變老,今天,昔日的光輝已經斂放了,領軍人物大部份還在世,雖然有的處於半退休狀態,但不少還活躍在內地舞台上,除了阿Lam夫婦之外,譚校長、阿B、張智霖、陳小春⋯⋯很多很多,如果香港尚有發揮之地,他們和還留港的歌星應該都是中興人物,讓我們好好期待。
刪除七十年代的羅文、八十年初的梅艷芳、張國榮,九十年代的四大天皇......還有很多受歡迎的歌星與歌曲,如繁星閃耀,感恩令我們生活在幸運的年代!
回覆刪除懂得感恩才懂得珍惜,當年的音樂繁榮,粵語流行曲的興盛,至今仍難以忘懷,聽歌唱K,是日常生活,可惜今天似乎沒有了,看到內地為振興港樂,不無感動和支持。
刪除好的歌聲,還得要有好的歌曲來支持。很可惜填詞大師黃霑叔、和林振強,卻天不假年而去世了。填過很多經典金曲的盧國沾和蔡國權又因傷殘而歸隱。鄭國江老師說:現在的歌曲串連得很緊密,很難填詞;關菊英也說過:新出的歌字很密,很難唱。
回覆刪除幸好我們還有Sam Hui 在疫情之下,給我們歌迷雪中送炭,在海上平台開過一個個人演唱會。前輩陳浩德、方伊琪,呂珊等...偶然會出現在電視上獻唱懷舊一番。而後浪譚嘉儀......也冒出頭來了。
香港七、八十年代的粵語樂壇,有賴一班熱愛音樂的人物,如作曲家顧嘉煇先生,作曲兼填詞人黃霑先生,林振強先生......還有帶動粵語歌曲潮流的許冠傑先生,他們寫下很多動聽的音韻和詞句,豐富了我們市民的生活。對於黃家駒、羅文、梅艷芳、張國榮這些各有特色的歌者,他們英年早逝,更令人唏噓不已 !
回覆刪除一般認為,粵語流行曲是從七十年代仙杜拉的「啼笑姻緣」開始崛起,到了今天,已走向「衰弱」,當中大概經過了半個世紀時間,我想,我們這一輩人算是見證人。 原因你也說過了,著名填詞人和巨星相繼去世或者豹隱,這是一個沉重打擊,但是,與他們同輩而且齊名的歌手大部份仍健在,男的許冠傑、譚詠麟、林子祥、鍾鎮濤、李克勤⋯⋯女的徐小鳳、葉倩文、甄妮、陳慧嫻⋯⋯等還在,正如林子祥說並沒有出現斷層,然而我們現在卻甚少看到他們的身影,真正的原因是什麼?要專業人士去解釋了。
刪除是否過於保護主義?以前各大唱片公司和無線關係極好,近這些年,起碼在曾志偉上任之前,彼此關係似乎一般,我們很少見到歌星上電視台宣傳和表演,之間的緣由就不清楚了,少了一個強而有力宣傳,我們怎會知道他們的動向?怎去觀看演出?無線沒有一眾歌星的演唱,來來去去都是自己的幾個寵兒,唱著同一風格,好像模版一樣的歌,令人生厭。 曾志偉上台後,說大和解、大融合,但又似乎只聞樓梯響不見人上來,有的也只是個別一兩個,今天的「聲生不息」應該是一個契機,希望能重睹我們一向心儀的歌星演出。
刪除1974年無線電视劇集《啼笑因缘》的主题曲,由仙杜拉主唱,當時深受歡迎,確是加深了人們對粵語歌曲的關注。
刪除可是在1972許冠傑唱的“雙星情歌”早已流行,他帶領著粵語歌走出谷底。《制水歌、加價熱潮、半斤八両、學生哥》等等,早已唱得街知巷聞,比仙杜拉的《啼笑因缘》更早。
一曲《學生哥》砥礪青少年上進,帶動了良好的社會風氣,當時的學生懂得付出努力,不會一味向政府索取資源,也不會蓄意去破壞社會。
電視台的節目在資源方面,全賴商業廣告的贊助,才得以營運下去。大陸在六、七十年代的文革時期,有些人已經偷偷欣賞鄧麗君,譚詠麟的歌聲,一直視香港的歌星為模範,現在大陸很多的歌者都很尊重由香港來的歌手。而大陸舞台上的歌唱節目,一直得到商家的贊助支持。
刪除香港的歌壇何時能夠再次興盛 ? 天知。 縱使無線把新人推上大陸,又由舊人像眾星拱月般的扶持,只是一些像夢幻夢囈似的歌曲,是否只是鏡花水月般的流過去 ? 我不知。
流行曲風格方面,現在從歐美吹來所謂Hiphop之風,在演唱歌曲時總要rap得一兩咀,口齒不清或者不太伶俐就難以駕馭,遇到這種歌曲,唱慣抒情旋律的歌手要有適應期,甚至或會有一定的難度,過去的港樂一向是偏向溫柔瀟洒為主,注重優美旋律,節奏強烈的跳唱樂曲不多,當年陳慧嫻的跳舞街是一個不錯典範,但仍然成不了主流,今天,即使是激昂歌曲,也許和Hiphop是兩碼之事。
刪除哈,無睇過,不能評論!😚
回覆刪除不用評論呀,只需點擊我連結的視頻,聽聽葉倩文唱祝福就可以了。
刪除沒有看過呢,往日香港的歌手都有自己的風格,近廿年的歌手,我都不認識了。
回覆刪除用香港人所皆知的歌星來獻唱,實力就一定有保障,相信都應該唔錯幾好睇,最主要唱的歌很多人都熟悉~~~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