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山飛峙大江邊,躍上蔥蘢四百旋。 冷眼向洋看世界,熱風吹雨灑江天。 雲橫九派流中國,浪下三吳起白煙。 陶令不知何處去,桃花源裡可耕田? |
蘇東坡的年譜告訴我們,他在黃州一共耽擱五年,由四十四歲到四十九歲,這些年介乎不惑與知命之間,乃人生最成熟階段,無官一身輕,困苦生活換來脫胎換骨,他到處結識朋友,朋友也從四方八面而來,閒靜的時候,埋首創作,就像武林高手閉關修習武功,終於破繭而出,練成絕世神功,獨步天下。黃州成全了蘇東坡,蘇東坡揚名了黃州。
在黃州最後一年,遠在京師的神宗忽然想起蘇東坡,問身邊近臣:
「你覺得蘇東坡像古代哪一個人?」
「李白。」
「為甚麼?」
「兩人皆精通詩詞歌賦,文才超凡。」
「不全對,李白只有文才,東坡是全才,而且學問比李白大。」
原來,神宗心中仍然眷顧蘇東坡,不忍終棄。 不久,神宗一道聖旨把蘇東坡遷謫汝州,職務雖然仍是民團副使,同樣不得簽書公事,但沒有規定本州居住。 汝州非黃州可比,汝州位於河南境內,離京師較近,神宗認為這樣的責罰對蘇東坡已經減輕。 但是,蘇東坡卻有所擔心,汝州離京師不遠,隨時感受到皇帝的喜怒哀樂,有伴君如伴虎之憂,蘇東坡上表神宗,要求長住常州,哈哈,神宗竟然答允了,可見神宗對他真有寬宥之心。
蘇東坡拜別鄉親父老,滿心不捨地離開黃州,他說:「黃州鼓角亦多情,送我南來不辭遠。」 由於聖旨沒有指定日期到達汝州,所以蘇東坡有充足時間一邊北上一邊探訪朋友。 有一天,他和參寥大和尚來到九江,遊覽了美麗的廬山,在西林寺寫下了著名的《題西林壁》: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離開九江,他沿著長江,乘船去南京探訪一個故人,大家猜猜是誰?他就是蘇東坡政壇上的死敵、拗相公王安石。 此行,蘇東坡除了要親自向王安石道謝,感謝他在「烏台詩案」向神宗求情,此外,還要向王安石了解朝廷近況,探知政治風向,因為王安石縱然此時已經告老還鄉不問政事,但門生舊部很多還在朝廷當大官,影響力還是挺大的。 最重要的是兩人要好好的敘舊,一訴別離之情。
船到達南京,蘇東坡站在船弦旁邊,遠遠看見一個老者騎著一頭毛驢向江邊走來,定眼一看認出是王安石,他馬上登岸向王安石深深打了一個揖,說:「下官參見王丞相,望相爺恕下官沒穿朝服啊!」王安石握著蘇東坡的手答道:「子瞻,此時候還需繁文縟節麼,我們都無官在身了。」蘇東坡眼前,這個曾經叱吒風雲的大丞相,如今變成一個龍鍾老人;在王安石眼前,曾經處處和自己作對的下屬,如今飽歷風霜,脫胎換骨。 兩個同為唐宋八大名家、北宋文壇泰山北斗、曾經同朝為官但因政見不同鬥過你死我活的文化巨人,就在雙手互握中把怨懟抛到九霄雲外,彼此真誠而略帶尷尬的笑容,成為「相逢一笑泯恩仇」的最佳寫照。
蘇東坡在王安石家住了一個多月,他鄭重向王安石致歉,事緣當年在京為官時續寫王安石詠菊詩,王安石寫了前頭兩句: 「昨夜西風過園林,吹落黃花滿地金。」還未寫後兩句,蘇東坡看了心中暗笑,他認為菊花耐寒,只會在秋殘冬初時候枯萎,不會在秋天被風吹落,所以續寫了兩句:「秋花不似春花落,說與詩人仔細吟。」年輕的蘇東坡語氣有點輕視。 後來他被貶謫黃州,那裡常常刮大風,晚上一陣西風掠過,菊花真的被吹落地上,台階好像鋪上一層金黃色的地毯,蘇東坡看到這情景,驚呆不已,驚醒自己當年認為王安石謬誤原來是自己的無知。
王安石說當日沒有怪責蘇東坡,也沒有放在心裡。 王安石也細說自己兩次罷相的原因和過程,蘇東坡回饋了自己在黃州的生活點滴,相處了這麼多天,兩個人都對方有了全新認識,儘管年齡相差近二十歲,但兩顆為國為民的心從未如此靠近過。 蘇東坡在臨別時寫了《次荊公韻四絕》:
騎驢渺渺入荒陂,(粵音卑)
想見先生未病時,
勸我試求三畝宅,
從官已覺十年遲。
蘇東坡的詩有點相逢恨晚感慨。 他告別王安石向常州出發,他預感自己將東山再起,或會迎來人生最光輝時刻,不過,常言道:福兮禍之所倚,一如甄妮唱道:「實在係話變就變 預伏在樂趣前面。」欲知後事如何,請看下回分解。
2020/7/23
上文:大江東去念奴嬌
下文:浴火重生復遭貶
KM先生把生僻的字兒注上字音,使我閱讀方便,不用再去查看,這真是太好了。
回覆刪除秋葉大姐晚上好,這個做法是與人方便,陂,查過粵音韻類,有音卑,也有音披,若在解字義上,似乎音卑較乎合,所以我將別注音是卑,無論卑與披,都是上平四支韻,不脫韻。大姐對音韻素有研究,不知以為然否?
刪除不敢說素有研究,只因為自小喜歡聽國粵歌曲,和歐西金曲,所以養成了對字音的拼音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吧。但對於平仄聲韻卻沒有天聰去學習,我寫的所謂詩,都是順口溜吧了。
刪除押韻就是為了順口,中西文化都一樣,寫舊體詩如不協韻,有味同嚼蠟的感覺,新詩也講求押韻,粵曲的歌詞是好範本,水平很高,值得研究學習。
刪除平仄和押韻是兩個不同的範疇。押韻是在每首詩的二、四句底下,或在一、二、四句底下。平仄是每一個字都有分平仄的,是嗎 ?
刪除國語有四聲,粵音分九聲,近代只用到6聲吧。
有人說唐詩應該用粵語唸,但也有很多人是用國語唸的,究竟利用九聲,還是四聲的平仄,我就搞不通,有人是拿著聲韻學的書來對照。
你講的是近體詩(唐以後)的律句和絕句的大致格律,比較嚴謹,不容走韻,一韻到底,古體詩押韻有所不同,特别是樂府、古詩等,沒有規定一二四句,和二四句押韻規範,比較隨意,中間可以轉韻,不限句數和字數,李白古詩寫得最好,杜甫律詩較強。也有一種叫栢楊體的詩,句句押韻。
刪除平仄在寫舊體詩也必須注意,個人認為比押韻重要性稍低。我曾經在這園地講過平仄最好是用國語(普通話)讀音來分辨,卻被一個網友誤以為我矮化粵語,普通話的第一第二聲是平聲,三四聲是仄聲,很容易掌握,隨便拿一首唐詩,一定可以證明我並無虛言。
刪除例如詩經《關雎》篇:
刪除關關雎鳩,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參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上文的十句裡面,只有在首四句的2、4句底下押韻。
唐以後玩起近體詩,是一個分水嶺,才規定了格律平仄要十分講究。
蘇東坡的詩詞,竟然被著名的批評家評為不大合律。 我覺得意境最為重要,這個批評也無損蘇軾的文才。
謝謝解答,受教了 !
刪除李白的《下江陵》:
「朝辭白帝彩雲間,. 千里江陵一日還。 兩岸猿聲啼不住,. 輕舟已過萬重山。」
用粵語唸,押韻的是~間、還、山。 我覺得很合韻。
普通話唸的~間=jian 1聲; 還 (古音旋)=xuan 2聲; 山=san 1聲。也可以吧 ?
你引用的詩經足以表達古體近體詩歌之分。
刪除間、山、還,同是上平十五刪韻,韻書有記載的。
間拼音:Jian ,山:Shan,還:Huan,三個字的韻母都是an,因此協韻。這三個字的普通話發音都是第一聲,所以都是平聲。唐詩絕大部份用平聲韻,這是不全面的,仄聲韻也可以用才好。
山的漢語拼音,是我大意寫漏了h, 山=shan ; 還 (古音讀旋)=xuan 2聲。
刪除作者已經移除這則留言。
刪除“還”Huan 的普通話漢語拼音,是位列於:第二聲。
刪除Huan 的第一聲,是歡笑的“歡”。
刪除Huan 的第三聲,是緩慢的“緩”。
第四聲有十一個字:渙、煥、換、瘓、喚、宦、患、豢、鯇、幻、浣。
對,「還」是第二聲,故仍屬平聲。
刪除人生多變,計算太多也徒勞.
回覆刪除對,福禍難料,太多的計算不如任其自然,既來之則安之。
刪除左思右量, 還是得個吉! (吉者空也)
刪除太多計算或落得王熙鳳的下場:機關算盡太聰明,到頭來反誤了卿卿性命。
刪除王安石,蘇東坡泯恩仇,泯的是個人私誼的恩怨,並沒有因相逢而改變個人的政見.設若倆人再次同朝為官,會否重蹈覆轍應該也是令人一額汗的,井底淺見是倆人必須有衝突的,不致辜負王,蘇之大名.
回覆刪除蛙兄久不見,神蛙見首不見尾乎?況好嗎?王蘇大戰一笑化煙,似乎過於樂觀而且簡單,政治的執拗未必能輕易放下,今天的情況可以資證。當沒有利益衝突、或者會出現妥協,因為沒有永遠的敵人,只有永遠的利益。是嗎?
刪除時間是好見証,有識之士相逢一笑泯恩仇。
回覆刪除他們化解恩怨在歡聲笑語中,浪漫得很,你說是有識之士,完全是我心中對他們的評價。謝謝鳳鳳姐。
刪除船到南京那一幕, 有些古裝電視剧畫面哈。
回覆刪除無官一身輕, 少了利益沖突, 一切都變得自然,開懷, 有識之士相逢一笑泯恩仇.
謝謝KM兄分享!
這個畫面是憑空想像,志在吸引讀者。歷史上他們的見面倒是千真萬確,王安石也真的勸說蘇東坡在南京置業退休,但蘇東坡喜歡的地方是常州,都在江蘇境內。
刪除古人縱然政見不同,在沒有利益衝突的情況下仍可維持私交,惺惺相惜。今人如若政見不同則如同世仇,六親不認。世人真的退步了?
回覆刪除這是今不如昔的又一例證。古人既忠君又愛國,今人忠甚麼?愛甚麼?不言而喻。古時,君子有所為有所不為,今天,應為而不為,不為拼命為。今人到底找到甚麼,為了甚麼?撫心自問吧。
刪除同感!以前的人無論怎麼壞也知道不可背叛國家這底線,但現在某部份香港人竟然要求外國制裁自己的國家,以叛國為榮,相當可恥!
刪除這些人都很年青,難聽地說一句,乳臭未乾,但我怎樣也弄不明白,為什麼他們會這樣,入世未深啊!是誰教的?教的人卻躲在背後,把年青人推到風尖浪口,這些人也太不講道義了。
刪除KM先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抽述得入目三分, 可圈可點, wei-wei 為這篇文章鼓掌。
回覆刪除多謝 Wei Wei 大姐的誇奬,小弟誠惶誠恐,視作鼓勵。
刪除小妹昨天在敝博轉載了一輯有關蘇東坡的視頻。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