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wered By Blogger

2018年5月13日

寫正字,辨正義


最近,社交群組中多了一個健談的成員,我欣賞他的直白和反應,也留意到他寫國字時,總寫成「阈」,這個字很少見,若按簡化字寫法,似阀非阀、似,更加不是国字。 

提到簡化字,再次引起我對簡化字的疑惑。 先說這個国字,據我瞭解,国字是日本寫法,日本人為甚麼把國簡化成国,我沒有研究也不想研究。 太平天國時期,國字簡化成囯,囗裡面是王不是玉,明明是本土出品而且筆劃少一點卻不用,反而套用東洋貨,簡化理據何在,我很不理解。 

無論是国還是囯,怎樣簡化都背離倉頡造字原意,國是形聲字,形是囗,聲是或,字寫出來一看就明白了。 民初袁世凱復辟稱帝,成為竊國大盜,人人恨之入骨,當年有人用國字拆開來寫了一副上聯諷刺他: 

或在園中,拖出老袁還我國 

意思和拆字機關都清晰,毋庸多說,後來又人續了下聯: 

余臨道上,不堪回首望前途 

在辶上,用余字代替首字,就變成前途的途了。 試問,上聯如用簡化字的国,能精準表達意思嗎、還能讓人回味無窮嗎? 

有個舊同事,她姓范,書香世代,有一天我問她,究竟姓范還是姓範?起初她有點愕然,可能心想有沒有搞錯,認識了這麼多年,怎麼今天才問這個近乎不禮貌的問題。 我告訴她,百家姓當中的范姓,排第46位,中國人的姓氏中也有姓範的,內地把範簡化為范之後,從此只有姓范而無姓範。 范仲淹、范増(楚漢時期)、范冰冰、范曾(現代畫家)等等全部姓范,究竟他們當中有沒有姓範的,不得而知。 同事聽了我的解釋,似乎有所觸動,說要好好尋證一下。 

推行市場熔斷機制而名滿天下的姓肖官員,他的姓在百家姓中找不到,只有姓蕭,由於蕭被簡化為肖,蕭先生於是變成肖先生,肖是像的意思,難道他只是肖先生,實非先生? 世界上姓蕭的人很多,例如蕭敬騰、蕭亞軒、蕭芳芳⋯⋯ 除了這位自稱姓肖的官員外,我們找不到另一個姓肖的人。 

有一段時期,姓鍾的人非常無辜,由於鍾與鐘統一簡化為钟,所以姓钟的每天被人敲打億萬次,譬如我們要敲钟祈福,敲钟吃飯之類。 後來好像經過姓鍾的人申訴,才回復了他們的本姓,免於被敲打,有面目去見列祖列宗。 

「又」在簡化字中是甘草,是百搭字傍,我不知道六十年前那些大學究們憑甚麼構想出以下幾個令人發笑的簡化字: 

汉(漢)、鸡(雞)、难(難)、邓(鄧)、戏(戲)、双(雙)、劝(勸)、叹(嘆)、权(權) 

你看,又字多麼好用,不過,我會喊一聲:天啊!


3 則留言:

  1. 香港以往一向的教育,對於繁體字是嚴格執行的,學生的功課或是試卷上寫的字,不能多一點少一劃,否則扣分! 繁體字是分類分部首,像金、木、水、火、土、人、口、手、心......等等,查閱起來容易。

    可是大陸為了掃盲,將字樣盡量簡化,有很多都脫離字的本質。
    所以有人說:廠內無人,愛字無心......變成殘體字。 很多由大陸移居香港的新移民,他/她們起初很多年來,都看不懂香港的報章。

    簡體字寫起來時的確是快捷很多,但總覺得不夠正統。現在學校都准許學生寫簡體字。但如果每個人都只懂得簡體字,那麼很多古書都看不懂,要失傳了。像韓國就是,他們有些人實行再學漢字。

    回覆刪除
    回覆
    1. km cheung 的回覆:
      阿姨晚上好。我先後寫了幾篇簡化字文章,表達我的見解。十幾億人用了六十年簡化字,要撥亂反正絕不容易,也非現實。當年簡化漢字是為了掃文盲和拉丁化,是一項全民性政治任務,上峰壓下来,文字專家引經據典、東抄西搬,總之搜索枯腸務求簡化,也不理漢字造字的原則和由來,只少一點一撇也算是簡化,很多所謂簡化字看起來令人啼笑皆非,你引述的厂無人,爱無心等令人發噱。今天我國教育水平大大提高,絕非解放初期可以相比,電腦的廣泛應用,簡繁之間轉換通行無阻,漢字拉丁化也成一紙空文,所以我認為要把一些不合理,特別是一個字代表兩個或以上不同義的同音字化解開來,恢復原狀,這是我的出發點和獻議。

      刪除
  2. Km先生早安 ! 不錯,大陸人民採用了那麼多年的簡化字,確是不容易一下子適應到繁體字。不過有些想學的有心人,是可以在簡繁對照的冊子上查找得到。 而內地大部份的書畫家,都是懂得繁體字的,這樣才可以看得懂歷朝的古書畫字體。他們現在所寫的書畫,大都是採用古書法。
    而簡體字最為失敗的是一字兩用,一個簡寫“發”字,也是頭髮的“髮”字;征戰的“征”字,也是徵求的“徵”字。完全不顧部首的特徵和內涵,真是非常粗疏 ,感覺非常無奈 !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