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wered By Blogger

2012年7月7日

一士諤諤

一士諤諤

 

文章日期:07/07/2012 09:48 am
司馬遷的《史記商君列傳》記載,戰國的趙良向商鞅說:「千羊之皮,不如一狐之腋;千人之諾諾,不如一士之諤諤。」這段話的意思是一千張羊皮不及一隻狐狸腋下的毛;一千人唯唯諾諾,不如一人之敢言。司馬遷的名言,二千多年來不但成為我們處世之道,而且在任何時候都有現實的意義。


一個敢言的人,尤其是膽於犯顏直諫的臣子,一定名垂青史,成為世人之楷模。

唐朝偉大的政治家魏徵經常向唐太宗進諫,由於他犯顏直言,每每令到唐太宗怒不可遏,感到被羞辱似的。 有一次,唐太宗退朝回宮,怒氣沖沖對長孫皇后說要殺掉魏徵。長孫皇后聽之了之後,忙向唐太宗道賀,唐太宗大惑不解,長孫皇后說:「妾聞主明臣直,今魏徵直,由陛下之明故也。妾敢不賀?」唐太宗聽後,非常高興,不但打消處死魏徵的念頭,而且以後更加重視魏徵的進諫。 這個中國歷史上最是賢良的皇后,巧言勸阻了丈夫,造就了魏徵成為一代賢臣。

魏徵經常向唐太宗說:「兼聽則明,偏信則暗」、「居安思危,戒貪以儉」。他的哲學思想和處事準則受到唐太宗的欣賞和接納,促成了唐太宗成為史上罕有的明君。魏徵死後,唐太宗極為悲痛,對朝臣說了一番至理名言:「人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見興替;以人為鏡,可以知得失。魏徵沒,朕亡一鏡矣!」此番聖言,可見魏徵在唐太宗心中地位是何等重要。

 
魏徵固然勇於犯顏直諫,另一方面,他有幸遇上了一個好主子,一個中國歷史上英明而仁厚的君主,一個寬容大度、願意察納諍言的好上司。 君臣二人合作無間,如魚得水,《西遊記》有一段故事:涇河龍王犯事觸怒天庭被玉皇大帝處斬,玉皇大帝命令魏徵監斬,狡猾的龍王在行刑前跑去哀求唐太宗相救,仁慈的唐太宗答應了。翌日退朝之後,唐太宗刻意留下魏徵陪伴下棋,不多久,魏徵睏極而睡,唐太宗見魏徵睡著了就放心返回寢宮。 原來,魏徵在睡夢中執行了玉皇大帝的命令,監斬了龍王。 龍王死不瞑目,冤魂不斷去騷擾唐太宗,魏徵知道後就派秦瓊和尉遲恭晚上去保護皇帝,還自己親自站崗。 秦瓊和尉遲恭畢竟是武將,需要經常帶兵打仗,魏徵就叫人畫了他們的畫像貼在門上阻止龍王來騷擾, 這就是民間張貼門神的由來。 我在這裡講述這個故事,目的是表達君臣兩人如何和諧,在他們齊心努力下,開創了中國歷史上的中興時代---貞觀之治。

魏徵一士諤諤,懷著愛國精忠之心、本著政治負責態度,向主子直言勸告,開創盛唐歷史,為中華民族立下不朽功績。反觀歷代乃至當今一些昏庸之官,只懂得向主子曲意逢迎,唯唯諾諾,明知政策有誤,仍盲目執行。甫退役便一反常態,從唯唯諾諾或者每週一鑊,變成一士諤諤,從前不敢吭聲,不敢評論的話題,忽然間口若懸河,滔滔不絕。
有人說,這是無官一身輕、人之將死(下崗) 其言也善的表現,還加以贊賞。 KM對此等人與事絕不敢苟同,且不以為然,竊以為當官時固理應學魏徵,既要向主子負責,也要向人民負責,不應唯唯諾諾;下野之後,對前朝或當朝之事亦不宜妄自非議,更不應說三道四。 倘若他們以今天的我打倒昨天的我,以為這樣就是一士諤諤,那就錯了,因為此時才發聲,已毫無公信之力可言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