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十八日,郵政署發行了十六枚通用郵票,主題是香港近代建築,當中面額$1.0 的圖案是中銀大廈,作為集郵愛好者,我馬上想起1989年10月5日郵政署發行「為香港未來建設」的紀念郵票,當中面值$1.4 的圖案也是中銀大廈,從未來建設變成現實中極具特色的重要建築物,中銀大廈度過了三十六個春秋,三個蛇年生肖,時光荏苒,歲月無聲,但它見證幾許政經風雲,無數人事更替。
早兩個月,我受邀到中銀大廈赴宴,上次到此地已是十五年前了,如今舊地重遊,大廈風采依然,宴會開始前,我站在七十樓頂層,極目楚天舒,雲白山青;俯瞰維港,千帆競發,此際,一抹紅霞塗在遠處的青馬大橋上空,我知道太陽快要下山,再過片刻,日暮交接下的維港,在燈光掩映下,風景更加優美動人。
思索中,我回憶起很多年前有幸見到中銀大廈的設計師貝聿銘先生和合作的建築師龔先生,聽他們講述中銀大廈的故事,那才是人生的樂事。
原來貝則師與中國銀行結有不解之緣,其父貝祖貽曾擔任過中國銀行總經理,後來我聽說,貝則師的兒子不但繼承了他的衣鉢,早幾年還主持翻新舊中國銀行大廈(徳輔道中),祖孫仨同為中國銀行獻策出力,實為一時佳話。
貝則師說,中銀大廈在1985年4月破土, 1990年5月正式開幕,只短短五年時間,一座高368米,70層的摩天大樓拔地而起,在當時,它不但稱雄亞太,還躋身全球高廈第五位,中銀大廈以其獨特的建築風格而驚世駭俗,稜柱般的外形,晴日裡,陽光從不同角度照射到外牆,出現不同的色彩,極為絢麗奪目。
貝則師對自己的作品非常自豪,他說大廈基座採用大塊花崗岩承托,突顯古風,中層玻璃幕牆,大量採用三角形設計,象徵竹子節節攀升,最高處有兩支避雷針,宛如兩支長矛怒刺蒼穹。 由於得著於三角形力學設計,建築費只用了一半的預算。
2003年,香港發生史無前例的非典肺炎,經濟奄奄一息,疫情過後,政府為了振興旅遊,邀請維港兩岸名廈參加一項恆常性的燈光滙演,名為「幻彩詠香江」,中銀大廈受到邀請,義不容辭就答應了,正當大家為燈光設計大傷腦筋的時候,一通長途電話就解決了問題,遠在美國的貝則師又一次發揮他的聰明才智,原來他早就有所「埋伏」,他說大廈幕牆之間有縱橫交錯的縫隙,本是用作疏導雨水,現正好作為敷設燈管,他決定棄用彩色斑斕的霓虹燈,採用純白的二極管,當時還不流行LED,而且造價非常高昂。 這個純白而簡約設計,效果鮮明突出,黑夜中,甚至在濃霧中,白光依然耀眼奪目,在電腦程式操作下,光束千變萬化,令人目不暇給,駐足長看。旁邊的龔則師驕傲地說,這項燈飾一共奪得五項環評大獎。
中銀大廈以其獨特的設計飲譽國際的同時,也引來一些風水方面的流言蜚語,無非是說大廈像一把把的利刀,劈向四面八方,貝則師說全都是無稽之談,他設計時完全沒有考慮風水元素。
你不講風水,風水找上你。 中銀大廈名義上位於花園道1號,眾所皆知,花園道是一條大斜路,任何時候汽車都是風馳電掣而過,容不得行人站立片刻,這方位絕不可能開闢大門,東面紅棉路,情況和花園道一模一樣,北面金鐘道有一條偌大天橋橫垣,頗煞風景,只有南面才有一片開闊平地,聰明的設計師因地制宜,在南邊也設計一度門,方便進出,大門仍開在朝北的金鐘道上,保持坐南朝北的王者格局。 此外,從太平山爐峰有一條雨水渠流經中銀大廈出海,流水終年不止,建築師沒有刻意回避,反而善為利用,試想,有這麼一條永不枯竭的大水喉射著,中銀事業焉能不興旺發達?
這些軼事頗為有趣,謝分享。
回覆刪除中銀大廈應該是香港人的集體回憶,它的興建落成是件大事,我們都目睹著,當中有很多軼事在報紙上都報道過,謝謝你的閱覽。
刪除很有時代感的建築,從風水角度也極好,像鋒利的刀,自我保衛。
回覆刪除這個講法很新鮮也有趣,自我保衛是必須的。
刪除只緣身在最高層,德高望重縈此生。
回覆刪除世代相傳名商廈,坐南朝北溢利騰。
*
——拙作順口溜
出口成章,高手啊!寫得真好,我欣賞之至。
刪除謝謝欣賞 ! 小的隨口噏一回,不過是雕蟲小技吧了。
刪除哪及KM先生洋洋灑灑的詩詞哩。
很多時候,即興的作品更加具感染力,藝術更加好,沒有一定功力,實在不容易完成。
刪除承蒙讚賞,只有繼續努力吧。
刪除我的經驗,刻意雕琢,斧鑿太深,未必出好作品,即興如成,信手拈來,反而得到經典。
刪除承教,承教。謝謝!
刪除謝謝分享!我同中銀都可以沾上少少淵源,我在金鐘區最初開發的時候已經在金鐘工作,見証著新中銀的破土、建成,直至我退休,我沒有能力擠身在中銀最高層,不過都入過中銀辦事😅。反而我對舊中銀印象深刻,因為在我退休那年,老闆雖然是日本人,卻在舊中銀裡的「中國會」(China CLub)賀我榮休,雖說榮休,離開服務了四十年的工作崗位,百感交雜。
回覆刪除原來和平兄在中銀工作過,欽佩欽佩!我的題目或引起誤會,原意是有機緣置身在大廈最高層參加一次飲宴。舊中國銀行的中國會我也去過,請吃飯是一個綽號最後貴族的人,我是跟隨老闆去的,記得那會所的裝飾很有中國風,但消費可不平宜,不知現在還存在否?
刪除命題的靈感來自王安石詩篇,王安石去杭州,登上飛來𡶶,寫下了千古名篇:「飛來山上千尋塔,聞說雞鳴見日升。不畏浮雲遮望眼,只緣身在最高層。」他借詩抒胸臆,表達不懼浮雲蔽目的勇氣。
刪除KM先生與和平使者君,都見證著中環銀行區數十年的滄桑變幻。金鐘轉新顏,足以令人感嘆 !
刪除力寶中心的落成,外形更添爭議。力寶的高層,十年來也曾是我走訪,與歇息的地方。
中銀大廈平地建成,香港人看在眼𥚃,喜在心上,大廈和發鈔都是當年的盛事,具標誌成意義,為回歸作出最大的準備。
刪除力寶中心也是名廈,她的轉手宛如長篇故事,Alan Bond發跡之地,一元代價想起便發人深思。
哈哈!誤會了!可能我用詞不當。我並沒有在中銀工作過,我所指「入過中銀辦事」意思是入過中銀為我的公司辦理一些財務上的事宜。不過我見証中銀大廈的誕生確是事實。
刪除其實中銀和香港人息息相關,中銀重組前的十間重組銀行,客戶遍及金港,沒有業務往來者幾稀,九十年代中期後,口袋𥚃少不了它發行的鈔票。和平兄在金鐘辦事,中銀大廈從平地隆起為甲級商廈,自然親見誕生過程,算是目擊證人!
刪除中銀係好有代表性地標.
回覆刪除毫無疑問是地標性建築,43樓觀光層對外開放,促進了旅遊事業。
刪除中銀大廈無疑是一個地標,當時有人說,中銀大廈高層的一邊如鋒利的劍,向着下面的港督府(現禮賓府),是一個「風水局」,是耶非耶,不得而知。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