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書五經是儒家的典籍,四書:論語、孟子、大學、中庸;五經:詩、書、禮、易、春秋。 早期,還有六經的說法,就是五經加樂經,不過,樂經已經佚失。 無論是五經六經,甚至是十三經,《詩經》都排在首位,地位顯赫。 研究易學的人,把《易經》視為群經之首,這是另一種說法,有機會另談。
《詩經》其實共三百零五篇,但是人們習慣說三百篇。 詩經是中國最古老的詩歌集,分「風」、「大雅」、「小雅」、「頌」,所以《詩經》可以稱為《四詩》,它記錄了春秋時期數百年間的詩歌作品,這些作品有官方頌歌,也有民間歌謡,內容大概分為婚姻愛情、民生勞動、祭祀典禮、鄉土人情等等。
《史記· 孔子世家》記載:「古者詩三千餘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於禮義,⋯⋯」,(語解是:古時的詩歌有三千多首,孔子刪去重複的,只留下合乎禮儀的,⋯⋯)。把三千首古詩砍去二千多首,僅餘三百,孔子此舉是否太瘋狂了,難道那些被刪去的詩歌都是糟粕?這件事道理上存在極大疑問和存在商榷空間,不過史家們好像沒有作出尖銳批評,或許,他們認為孔子終究是大學問家,他的大幅刪詩一定有他的理由。
孔子門生三千人,能知書識禮的學生才七十二人,顯然,百裡挑一,甚至千裡挑一,一向是孔子嚴謹的選材態度。 幸好有孔子的刪詩,並把它列作儒家經典,這本偉大作品才得以保存下來,暴秦敢於焚書坑儒,卻不敢動《詩經》分毫。
絕無疑問,《詩經》對中國人的民智起到巨大啟迪和教化作用。
孔子對詩推崇備至,認為不學詩,無以言;又說,人的溫柔敦厚性格是詩教化所致,詩也可以用來侍奉父母和君王。
事實上,《詩經》的精練語言的確無與倫比,它的格式,押韻等原則,影響了中國其後二千多年的韻文文學,試問,它之後的離騷、漢賦、樂府、駢驪、唐詩、宋詞、元曲,哪一種詩歌體裁沒有《詩經》的影子?可以大膽的說,全都是脫胎於《詩經》。
最後讓我們重溫和欣賞《詩經》中的一首名篇「蒹葭」作為結束:
蒹葭蒼蒼,白露為霜。 所謂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從之,道阻且長。 溯遊從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謂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從之,道阻且躋。 溯遊從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釆,白露未已。 所謂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從之,道阻且右。 溯遊從之,宛在水中沚。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